
这是一本启发思维的书。书中用逻辑清晰的说明和贴切的案例解释出隐藏在“爱装的人”、“知道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以及“知识乱象”等现象背后的道理。让读者可以突破思想和行动上的瓶颈,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认识自己,不再“装”
作者认为,人生来就“爱装”。这是因为三点原因:
情绪会歪曲人们的认知。例如人们会选择美化过的图片,认为那是自己的真是面貌。因为美化过的图片会让他感到精神愉悦。
证实偏差会让人忽略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比如如果有人认为股价会跌,他就会无意识地忽略掉股价上涨的信息而会关注那些证明股价下跌的信息。
记忆偏差。记忆是信息重构的过程,大脑会去掉那些无法归类的事件,再自行添加一些细节对记忆重组。
所以,人类本能就是为了让自己有好的感受,比如他人的评价,而扭曲自己的认知。但是由于均值回归理论,“装”的偏差越大,越容易暴露。我们要做一个不装的人,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二、认识道理,不再“懒”
有句话说“尽管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只知道道理却不去行动,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懒”的缘故。
但是作者认为,这是认知能力不足的表现。要么没有真懂道理,要么结果不够有吸引力。道理都很简单,没有照着去做就是因为回报不明显,所以动力不足。他们没有看到长远结果与当下行动的关系。
比如说,让一个人每天5点起床、每天跑步一小时、一周阅读两本书、每天工作从早七点到晚九点、持续10年时间。你肯定不干。但是如果十年后给你一亿元钱呢?一般人肯定会答应的吧。
期望理论认为,做一件事达成目标的把握越大,对自己越有吸引力和价值;就越容易采取行动。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分解任务,设定阶段性目标;扩大不能完成的后果;养成习惯,节省意志力;确定唯一性的阶段性奖励。
以三个月时间掌握1万个单词为例:首先可以把行动细化,规定自己每天背100个单词。其次,设想自己如果完不成任务会有考不上六级,毕不了业,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伴侣,生不了好孩子,过不了好日子等等严重后果。第三,可以规定自己在固定时间内只学习或者只玩乐,养成学习时间就专注、娱乐时间不想学习的习惯。最后,给完成了学习目标的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作为奖励。
三、建立体系,不再“乱”
知识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普通信息,加工后的信息,相互有关联的知识体系,经过体验、自己产生的智慧。
普通信息对我们来说除了炫耀和占据大脑空间以外没有任何用处。我们要把信息加入自己的思考,让它与我们之前的知识建立联接,形成体系,最好能够形成思维模型,也就是指导行动的智慧。
所以,首先要正确判断知识的价值,去掉孤立的、无用的知识。其次,对进入大脑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度思考,不断填充、修正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保证元知识的正确性。第三,为了强化记忆以及收获有价值的反馈,我们还要分享知识,与外界交流、吸收相反的观点和理论,让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大和充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