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七八年前,我还居住在北京某个城中村里,所住的院子里有10户人家,全都是来北京工作的外地人。
因为要在一个走廊里做饭,要在一个水房里洗漱,大家彼此都很熟悉。
我在院门口居住,正对着水房,院子的最里边住了一个小男生。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不管下班回来多晚,那个男生都会自己做饭。我不止一次看到他在水房清洗新鲜的蔬菜、淘米,话不多。
我惊异于这样一个年纪的男生,能够把自己照顾的如此好,衣服也总是穿的清清爽爽。
后来,又来了一个女孩,是他的女朋友。
他们两人回家的时候基本是在晚上九点多,做饭的还是男生,洗衣服的工作也被他承包了。据说,两人在秀水街卖眼镜。
女孩说去秀水购物的大多都是外国人,进货很便宜,物价贵的吓人,也有假货。
后来有段时间没有见到两人,听房东说女生怀孕了,两人回老家办了婚礼。婚礼完毕后两人又回来,此后,家务就更不用女生做了,除了洗衣服做饭,男生专门买了砂锅,晚上煲汤,等第二天早上给女生喝,那个女生被他养的白白胖胖。
真是一对幸福的人。
[二]
我家隔壁,住了一位大哥和大姐。大哥在一家酒店工作,大姐在附近一家小区的物业上班。据说大哥很小的时候就没了母亲,家里有一个姐姐,有一个弟弟。或许因为在酒店工作,大哥的厨艺很好,他家也是他做饭。
我觉得他是一个性格很好的人,跟大姐的性格正好互补,大姐更健谈。我大女儿在北京的时候,大姐会把我女儿抱过去玩,她很喜欢孩子。她们的女儿八九岁了,在老家跟着爷爷生活。
那年夏天,大姐在工作的时候摔断了腿,休息了三个多月。大哥经常会为她炖骨头汤。不上班的时候,就会推着她出门散心。
我不知道两人的收入怎样,她们也没能够在北京买房,孩子也不能够陪在身边。偶尔也会有争吵,但遇到问题,两个人是携手走过。
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美好。
[三]
等到二女儿快要一周的时候,我又回到北京,此时给我的感觉已经是物是人非。印象深刻的是,公交地铁涨价了。乘坐地铁出站时扣了5元钱,在这之前是2元能够去任何地方。
我跟谢先生居住的地方也从朝阳换到了丰台,去年又回到了朝阳。
八年的时间里,我的工作地点从大望路换到五棵松,现在是在三元桥附近。
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七点左右;周末或者加班或者回老家。厨房里的食用油大概一年多的时间了,桶上附了薄薄一层混着油渍的尘土。仔细想来,我们竟然很久没有专门去市场购买蔬菜做饭了。昨天谢先生从冰箱里拿出一个发了芽的土豆,我已经记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曾经放进冰箱一颗土豆的。
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去外面吃饭,沿着大街绕了一圈,却总也吃不出家的味道。
在我八九岁、十几岁的时候,正在上小学。
下午五点左右放学,一群孩子嬉戏在回家的路上,伴随着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是家家户户房顶上缓慢升起的炊烟。
时间太过久远,很多脑海中曾经印象深刻的画面,早如童年的炊烟逐渐消散在空中那样,消失不见,了无痕迹。
而不见了的,又何止炊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