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影网:当我们环顾广大刚刚从学校里毕业的年轻人,抱着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心态寻找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一言不合就裸辞的当下,有时候笔者会有一瞬间的茫然。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工作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多,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也开始丰富繁荣,经济基础和家庭条件的飞速提升,企业家和社会都开始包容和尊重年轻人的个性选择。
笔者的父母,在笔者年少时工作于小镇当地的国有陶瓷厂。我自然也有机会跟随父母进入工厂车间去参观父母的工作环境,那些昏暗的灯光,嘈杂的环境,刺鼻的味道,哪怕是时间过去了近二十年,笔者依然记忆犹新。后来经济政策的变动,导致当时镇上绝大多数的陶瓷厂都大幅裁员、或私有制、或直接倒闭。那一年的电视新闻里、报纸上,到处都是显眼的“下岗工人”。所以当笔者进行第六代导演作品集锦观看和整理时,对贾樟柯《二十四城记》这部电影印象格外深刻。并不是因为这部影片多么优秀,事实上哪怕在贾樟柯自己执导的所有作品中,这部都算不上优秀水平。但是,透过这部电影,笔者看到了那个动荡巨变的90年代,看到了自己困惑迷茫的的青春。
1958年,一家东北的工厂内迁西南。大丽(吕丽萍),1958年从沈阳来到成都,成为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遥的迁徙带给她难以释怀的往事。小花(陈冲),1978年从上海航校分配到厂里,外号 "标准件",是工人心目中的美丽厂花。娜娜(赵涛),1982年出生,在时尚城市和老厂之间行走,她说她是工人的女儿。
三代厂花的故事和五位讲述者的真实经历,演绎了一座国营工厂的断代史。他们的命运,在这座制造飞机的工厂中展开。2008年,工厂再次迁移到新的工业园区,位于市中心的土地被房地产公司购买,新开发的楼盘取名"二十四城"。
往事成追忆,斗转星移动。时代不断向前,陌生又熟悉。对过去的建设和努力充满敬意,对今天的城市化进程充满理解。
厂花·小花
本片如果说受争议最多的点,就在于采用纪录片和故事片双片同拍的结构。故事片这部分我想不必多讲,这类记述时代变化的影片,最常用的电影结构,自然就是故事片。但纪录片这部分,其实就是采用了一种近似于焦点访谈的拍摄手法。把影片中的主演们,逐个进行单独采访,通过他们自己的回忆和叙述,共同完成对影片主线420军工厂历史沉浮的记录。
这种影片结构听上去貌似挺简单的,但是通过电影镜头进行记录时,由于访谈形式的特殊性,就变成了演员仅凭个人演技,塑造出一个另一时代、另一身份,并且还要对一段不属于自己的真实经历做出感同身受的表演。这些事情不是几百年前的明清历史人物,观众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真正经历过,自然对于演员的表演,全凭主观感受。而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就是几十年前,表现的故事就真真切切发生在众多观众自己或父母身上。他们对于这段变迁是有记忆的,而且因为这段记忆颇多灰暗,从而尤为深刻。
本片的名字“二十四城记”,寓意颇多:首先,取自同名图书《二十四城记》,本书的作者,正好也是本片的导演贾樟柯。其次,影片的发生地是成都,古诗中有一句“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于是这二十四城,又暗合了成都之意。最后,则是更现实的一些意义——影片名字的构想来自真实事件,工厂改建成的大厦,名字就叫“24城”,24不仅是地标名,更有1天24小时、中国传统24节气等不同涵意。
二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并非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抽象的一个概念。就像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里的“四百八十”一样,一方面是指数量多,另一方面也有古诗音韵和古人对特殊数字的一些偏爱的原因。所以本片中的二十四,在笔者看来,更多是时间+空间的寓意:时间的变化,由每日的二十四时和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完成;而空间上,二十四也可与方位之数暗合,更与工厂搬迁后的新建筑名称相符。影片中的人物,他们年龄不同,家乡不同,就像是来自不同时间和空间,最终又在同一时代和地点,共同完成了命运的改变。
总经办副主任·宋卫东
本片还有一处颇为有趣之所在,即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成都,但是不同于多数拍摄于重庆的电影均会大量取景重庆,作为影片视觉表达的重要方式,本片中多数的场景都在工厂内部,对于成都的取景并不算太多。其中原因,片中借陈建斌塑造的总经办副主任宋卫东有所表达——虽然工厂厂址位于成都,但是工厂拥有非常完整的体系,从小学到中学,从食品到日用,从上班到娱乐,工厂全部可以提供。这更像是一处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与所在城市,近乎割裂。
而这种割裂,其实也正是对当时旧经济体制的一种映射。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先进,这是当时中国经济的大势所趋,更是世界经济形势的压力所在。一如古代执政者所遵从的小国寡民,到了现今的时代,早已不符合时势。人口不断汇聚、汇聚、再汇聚,直到发展成一个个区域超级城市,从而效率得到空前提升,经济发展不断获得高速发展。
“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这句关于电影的评价,让笔者颇为触动,作为下岗工人的子女,我亲身感受过那一时代的变迁,也仍在亲身感受着父母的情绪和态度。那一场风波之后,性格随遇而安的母亲很快从中跳脱出来,学习和从事了其他行业;而性格传统偏执的父亲,却迟迟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高速变化,长期郁郁于过去,难以放眼于未来。
从某种角度说,生于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是大胆者的天堂,是审慎者的地狱。因为在每一次的巨大时代变化中,从来都没有太多道理可讲,有的只是发展至上,速度至上,金钱至上。如乱世一般,如动物界一般,没有理性可言,有的只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而那些在变革时代未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的人,他们人生的艰难,依旧要继承给下一代人,由他们继续承担和承受,直至他们能够抓住某一次机会,得以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