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似水流年 // 鸣鹿原创
路边摊上理个发
下班了,照例步行回家。和风微微,携着淡淡的花香,前不久翻修好的马路铺上了沥青,车子驶过毫不扬尘,人行道铺上了方砖平平整整,榄仁树新吐的叶格外的绿,路边的小吃摊子、杂货摊子旁边挤满了人,下班的电动摩托来往穿梭……好一派盛世繁华景象。
路边一溜儿摆开的理发摊子吸引了我。早就想理发的我随意选了一家坐了上去。理发师是个中年大叔,个子不高,很有精神。他的手艺很好,动作很麻利,丝毫不比发廊里的美发师差。理发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征求我的意见,头发长度合适吗?这发型行不行?我说,我一个老人家讲什么发型啊,你可着劲剪吧,越短越好。这不理发师只好把差不多快要完成的小平头又推掉了,理成什么都不是的“老人头”了。不过我很满意。
在聊天中,理发师又给我把周边毛茬处理好,前后不过十来分钟而已。我付过钱后就又踏上归程。心里感叹,这路边摊真方便。
只是,步行间,心事如潮。半个世纪悠悠而过,关于理发的记忆纷至沓来。
孩提时候,是大锅饭时代。理发师是固定的,附近十里八乡的共用一个理发师。理发师的工资是由每个村子自己给的,具体多少钱我并不清楚,反正不会很多,大约一个村子就是5块钱左右吧,不过几十个村子下来,也算是可观了。
每隔十天,理发师就到村口喊一嗓子:“头啊——”于是,大家伙就各自端一盆水来到村口理发了,当然也有空着手来的,也没有人强求你什么。
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理发的是一位退役的军人,很年轻,我叶很喜欢他。过不久,大约七八岁吧,就换了一位姓吴的师傅,因为不舍那位军人师傅,我还大哭了几场,死活不肯理发。其实,吴师傅的手艺非常棒,不仅会理发,还会采耳、剪鼻毛等等。
大约过了十多年,吴师傅老了,跑不动了,就又换了一个黄师傅。黄师傅人也不错,手艺也好,大家很欢迎。
到了九十年代,逐渐就有理发店出现了。于是小孩子、老人们依然是黄师傅上门理发,少数的时髦的年轻人就跑到理发店理发。初期的理发店理发并不是很贵,大约5块钱左右。
再后来,理发店越来越多,理发的价格反而越来越贵,至少要10块钱,还是单剪。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什么剪洗吹、染头发、做发型什么的项目都有了,要差不多50块钱,这在当时很是不低。大约是因为搞活经济,大家手里都有钱的缘故吧,上理发店的人也日益躲起来,理发店的生意日渐红火。
大约2000年以后,来到深圳,就只能到理发店理发了。起初几年,剪洗吹也就15元左右。后来逐渐涨价,到了2020年左右吧,理发店的生意逐渐回落,但价格居高不下,一个单剪最少要30元左右,至于染发、做发型之类总得一百元以上。
或许世间之事,总是物极必反吧。到了现在,一种扎根在超市的“简剪”的理发模式兴起,大约只要15块,后来做这个生意的人多了,就降价到目前的12-13块。同时,路边理发模式也兴起来了,只要十块,算是十分便宜的了。
只是,走高档路线的高档发廊依然存在。前几天我们检查高中学生的头发,不允许男生留长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留短发。有个学生就去理了个发,据说花了小两千块,不过头发还是比较长,搞得班主任很无奈。但这种消费估计不是普罗大众消费得起的——起码我是没有去消费过。或许有富豪的存在,它就不会消失吧。
想着,想着,抬头一看,就到家门口了。哈哈,路边摊上理个发,居然也能心事如潮——或许这就是生活吧。
点此蓝色字体购买会员有惊喜回报(限首开)具体内容如下:
☞ 购买会员有返利。凡在此购买的会员均有丰厚回馈(必须首次买,平台通知为准):月会员返利200,季度会员返利500,年度会员返利2000;若中途有困难可视情况给予全力援助,直到可独立写作为止。
☞ 文章上榜有奖励。凡文章被伯乐或理事会推荐上榜,上榜文篇篇都会有额外奖励:激发大家的 写作兴趣,伯乐推文每篇奖励100,理事会推文每篇奖励50,有推必赏,没有其他门槛。
☞ 坚持写作有扶持:扶持简书新人走上日更之路,每枚日更徽章都会发放惊喜红包:日更20天奖励20, 50天奖励50,日更100天奖励100,日更200天奖励200……依此类推,上不封顶。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