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计划,今天该前往苏州了。睡了个大大的懒觉,我们才起床出发去苏州。上海至苏州的高铁虽只需半小时左右,但前前后后加起来时间也不短。我们抵达预订的酒店时也快中午了。在附近吃过午饭,便前往拙政园——中国南方园林的代表作。
我们知道拙政园的游客不会少,但想着已是大假第四天,而且我们是下午进园,游客应该不会太多。果然,只排了十分钟左右就入园了,我们都有些开心,请了个导游,开始欣赏这个上了中学语文课本的园林。

导游如上。踩在人形铺砌的方砖之上,意味着主人为“人上人”。
她告诉我们,拙政园修于明政德初年,是纯粹的私家园林。后多次易主。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片景区,历史上大部分时间这三个景区都是各有其主、互不相属的。东边明称“归田园居”,后来长期被民宅所占据,现在是根据历史文献所复原的。中部称吴园,是全园建筑的精华,主建筑称“远香堂”, 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夏天时四面的幕墙均可拆除,凉风习习可以避暑。台基下有镂空火炉,冬天时生火烧炭又可以御寒,设计精巧。西部则为晚清补园,基本保持着光绪初的原貌,园中有许多西洋元素,如法国进口的铁质护栏等,表明了其时代特色。
我们是顺着主线路走的,导游最先重点介绍的一处便是借来之景:园内是荷池柳荫,园外有隋朝修建的北寺塔高耸入云,这样的搭配使园内景色更加高低有致,并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园内园外融为一体,成为新的一景。

因园内游客太多,又是釆用“单向通行”的方式。这样一来,我们也不能在每个景点多作停留,而只能顺着人流方向与大家保持相同的速度前行。所以接下来的有些景点都有点走马观花,感受不甚深刻了。




不过还是能感受到,各处景色都非常精致。园内因地制宜,亭台、楼阁、长廊、假山、池水、古树等布局得非常合理,景色应接不暇,站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拍出不同感觉的照片,真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步一景”。园中最多的是荷塘,可惜已是十月,荷花早已开尽,未能看到满园荷花盛开的美景。

我们在此多停留了一会儿,听导游介绍了相关知识,颇为有趣。卅六鸳鸯馆因在馆前荷池养了三十六只鸳鸯而得名。馆内四面菱形玻璃蓝白相间。由内向外望去,一窗一景。它居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从亭上可以俯瞰中、西两园景色,同时,邻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也一一映入眼帘。隔水,对面山上的浮翠阁与之上下互对,水池西岸是方正小轩留听阁,东北向,造型别致的笠亭和与谁同坐轩一高一低,半露半隐地掩藏于古木之后,再远处,则是一带游廊高下起伏,曲折奔走于水际。


这座容南北两厅的建筑除春冬赏花、秋夏观荷纳凉之外,还是园主张履谦宴待宾客、听戏唱曲的场所。当年张履谦广交文友,又嗜好唱曲,已故昆曲家俞振飞先生的父亲俞粟庐老人曾作为张履谦的宾客长住园中。俞振飞的童年亦在此园中度过,这座鸳鸯厅便是他们看曲、听曲的地方。厅堂的设计也为了这一需要而进行独特的处理:首先是采用了连续四卷的卷棚顶作为室内的天花顶棚,卷棚是弧形的,能反射声音,增强表现效果,使得余音绕梁,袅袅不绝。其次是在厅堂的四角门外各加建了一间耳房,形成一大厅带四耳的特殊形式,成为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孤例。这四间小耳房在冬天可阻挡入门时带进的寒风,具有门斗的作用,而在宴会迎宾时则可作为仆从等候之处,要是厅内有唱曲等表演活动,则它们又可作为临时的后台。主人可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

过了此馆,我们来到了一处“留听阁”。

看到这三个篆书字的时候,游客几乎异口同声地都读成了“雷听阁”。有游客甚至解释说:雷听阁啊,就是在这里听雷声的。导游不急不慌地纠正:这是“留听阁”,位于拙政园西园卅六鸳鸯馆的西北,临池而建,仰观浮翠阁,俯看鸳鸯池,春日鸳鸯戏水,夏天荷香清韵。荷花谢后,若逢秋雨缠绵,如飞珠溅玉一般打在残荷叶上,在阁内静听这雨荷协奏曲,自有一番妙趣。因此阁名便由李商隐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而来。
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这之后,我和儿子主动掉了队,随手拍了一些照片,也不知还有什么重要景点了。






结末的教训是:再美的风景,只要人太多,只能随大流,也就失去了欣赏的美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