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一直享誉全球,甚至成为许多人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理由。菜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如今我们所说的川菜,兴起于明朝和民国两个时间段,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最终完善成为如今的川菜,和四川文化在晚清的起飞分不开的,它主要由移民烹饪文化的混合,并在上层示范文化的鼓励下,包括烹饪学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很少受到古典川菜的影响。
川菜在成都被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帮派,根据职能又分为燕蒸帮、饭食帮、面食帮和腌卤帮,每个帮派都各司其职。那时候的川菜学徒生涯是三年,三年学业完成之后要给餐厅当两年的免费劳动力,这五年时间,被行内人称为“跑摊儿”。
跑摊儿要学八门手艺:招待、炉子、墩子、冷菜、笼锅、白案、水案和杂务,这八项在当时被称为“七匹半围腰”。对于一名川菜大厨来说,这七匹半围腰会成为他行厨一生的根基,因此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也带来了菜系的融合,当时成都的3000家餐馆经过整改,被合并、缩减到300家,有的饭馆索性关门,而那些没有关门的饭馆则实现了菜系的大融合,而这种融合奠定了如今的川菜根基。
直到80年代,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开幕,川菜第一次进入了人民大会堂。在那次比赛中,由五位队员组成的四川代表队斩获五个大奖,被誉为“满堂彩”。川菜名厨刘建成当选中国烹饪协会副主席。在之后的十年里,数千名川厨前往五大洲的四十多个国家交流学习,他们一部分留在海外,一部分回到祖国,为川菜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川菜受到越来越多粤菜的冲击,无论从服务上,还是从高档食材上,粤菜都把成都高端餐饮打得落花流水。面对这种环境,川菜厨师们使出了杀手锏——推广麻辣味型,也是从那个时候,让中国人彻底认识了川菜的“大麻大辣过大瘾”。
如今那些经典的辣子鸡、尖椒兔、泉水鸡、邮亭鲫鱼这些形成于80、90年代,川菜的精髓是调味,调味的本质是复合,而复合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在川菜发展的百年历史中,始终都是不断进行融合,让那“百菜百味”千秋万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