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建构解决之道》p156-166
围绕“被要求来谈”,需要当事人清晰的有:是谁/因为什么/后果为何。
可能的切入口:当事人想要(最在意)什么,而非仅满足转介者的需求。/在二者需求之间探寻到一点点交合之处(着重当事人的的同意所在),评量问句~若十分表示转介方的期待,一分是相反的状况,你自己希望到达几分就好?何以认为这样的分数就足够呢?/评量当事人的信心和资源度,/用假设问句、例外问句回想例外的美好。/用应对问句刺激信心(没有更糟)强化改变意愿。/在愿景基础上小而慢地尝试前进。/跳过问题,直接讨论“他想要什么”。
于我有成长的问句:
1,当事人:谁不知道英文老师就是要我在上课时不要吵他啊,谁要吵他啊?是他自己有问题自己来找我麻烦的!
咨询师:所以你也希望在英文课上不要吵老师,不要让老师跟你有机会起冲突,是吗?
看似在摘述复述,其实在澄清的同时抓住了双方交合(尤其是当事人同意)的微小处,就是可以展开工作之处。
2,你何时没有让××阻止你接触你的梦想?VS
你想要做的事情一直藏在你心里。
显然,前句比后句感觉更有力量。思考~咨询师如何做到用更恰当的语言,表达意思相近的内容,提升赋能感。
3,如果你有改变了,谁会因此而获益?他会受到的影响是什么?
愿意为在意的人事物改变,是和好的切入点,但这是表层目标。由此延伸到“此改变能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影响”的探讨和思考,将会对当事人更有益。
感谢老师们的坦诚相见,受益匪浅。
观点的碰撞是精彩的瞬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