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有关《道德经》的研究。
最大的争议,就是《道德经》第一章的断句问题。
01最大的争议
《道德经》第一章在“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断句上,出了很大的问题。
今天有关《道德经》的书,大概80%都参考北宋王安石的断句,在“无”跟“有”后面断句。
王安石本身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很好,哲学也不错。
古人念书,不像我们今天念到太多的资料,因为书并不是很多,他有时候就要别出心裁,别人都这样讲,我就把断句改一改。
这一改,改出了大问题。
改完之后,大家觉得说,讲“无”跟“有”比较玄,比较抽象,比较奥妙。
结果就给我们今人学习《道德经》,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在学术界,研究《道德经》都是以魏朝的王弼本作为参考。
王弼生活在曹操的时代,年代上比较接近。
他注解的《道德经》,断句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出来帛书本《道德经》。
就是汉朝人坟墓中的《道德经》版本,写在绢帛上面的,分为甲本、乙本。
这个版本出来之后,王弼本的断句更加可以肯定。
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用“之、乎、者、也”作为分隔。
帛书本《道德经》是怎么断句的?
它写的是:“故恒无欲也,恒有欲也”。
当时这句话还不是“常无欲、常有欲”,因为汉文帝名刘恒,古代为了避皇帝的讳,汉文帝以后才改成“常”。
也可以看出,帛书本的《道德经》版本是很早的,学界认为是在汉朝初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