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秋夕谈古论今人物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 身在白云外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22:24 被阅读594次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01

古之大文豪,多年以后就成了文化符号,于是,他们的名字会在一定的范围里被谈及,比如说诗仙李白、改革家王安石、史学家司马光……

唯有苏东坡,会在不同的领域被提及,文学界、书画界、医学界、美食界……

千年以来,不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方外僧道、书画大家会时常谈论他,就是不识字的一般老百姓也都能说出他的一二逸事来,他成了多数中国人的朋友,这样的文化影响力,在中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连李白都比不上。

02

当然,大文豪之说,是我们现代人的评价,古人多追求的是出仕为官光宗耀祖,文字书画皆为业余爱好。早年的陶渊明、李白、蒲松龄都是这样,苏轼也不例外。

但可惜的是,苏轼在政坛虽然当到了“部级高官”,但终究他也是个失败者。

03

苏轼中年发福,有一天,他拍着自己的肚子问府里的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着什么呀?”家里人七嘴八舌,有说装文采的,有说装诗学的,唯有朝云说:“您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哈哈大笑。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04

作为政治家的苏轼,的确没有与时俱进的“眼力见儿”。

当年王安石刚从基层回到中央,就选择与苏轼比邻而居,他对苏轼太崇敬了。两个人也真是处的不错。

可是,这么一对儿好朋友,在政治上却是死敌。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苏轼对那些与民争利的变法内容坚决反对,两个人的矛盾无法调和,所以,王安石就把苏轼贬出了京城。

开始,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时还行,虽然是外放,苏轼过得也不错,他还可以修堤、捕贼、抗蝗、抗旱、抗洪,力之所及,为百姓谋福。

王安石退休后,变法派成了一帮无耻小人,他们想尽办法打击苏轼,“乌台诗案”后,苏轼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后来,神宗去世,太皇太后任命司马光主政,苏轼回朝,可他又对同为好朋友的司马光尽废王安石的变法内容的作法表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总体是不好,可也有个别好的,可以保留。

但封建社会的政治就是这样,一派人上台,对另一派人的作法就算是心里也接受一些,但为了政治利益也一定要把它们尽数废除,不然新上台的这一派人无法立足。这就叫“为了反对而反对”,一党争,就不讲理了。

于是,不久前还是保守派领袖的苏轼又被保守派贬出了京城,而且越贬越远。所以,朝云说他不合时宜还真是一针见血的知音妙语。

可是,如果为了政治地位而欺心,那他就不是苏轼了。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05

被贬官之初,苏轼心里当然不爽,这事儿搁谁都受不了,那可不是免了个小村长,而是从部级干部被撸成了民兵预备役副团长。苏轼也一度心灰意冷,于是写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样落寞悲凉的文字。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一生随性、随缘,随遇而安,他到哪儿都适应能力很强,他在没什么工作的情况下,就去种地、酿酒、参佛、访友,与乡里父老游于山水之间,他还真发现了很多生活的乐趣。

在这里,我只讲一些他去找好吃的以及发明好吃的的故事,看看我们的苏轼是如何安享人间烟火的。

06

在湖北黄州,他不仅发明了“东坡饼”,还用当地的肥猪肉发明了“东坡肉”。从古至今,这碗“东坡肉”真正达到了脍炙人口。

在广东惠州,作为犯官的苏轼,生活更为艰难。他买不到羊肉,就把一般没人要的羊脊骨买回家,先将羊脊骨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

后来这羊脊骨便渐渐有了名气,叫“羊蝎子”。后人更喜欢用它做火锅清汤,味道鲜美。

在海南儋州,刚适应了当地湿热气侯的苏轼立马发现了生蚝这种美食。他还写信给他儿子,告诉他: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儿子,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怕朝中士大夫跑海南来跟我抢。①

这位老先生,和儿子都会这样开玩笑。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07

宋徽宗登基后,大赦天下,苏轼回归,才开始安享晚年。而对于那三次被贬的经历,他淡然地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感谢那段艰难的生活,我们也深享其利,因为,正是在那被贬的岁月里,苏轼的诗词、书法和绘画的才能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他的《赤壁赋》和《寒食帖》等名作名帖都是这个时候创作的。他把颠沛流离的被贬岁月过成了“诗与远方”的怡然自得。他从一个处身于政治网络的官吏来到百姓中间,正是“山中友,鸡豚社酒”的陪伴造就了豁达洒脱的苏轼。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08

苏轼的豁达还表现在对政敌的态度上。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的坎坷,几乎都是拜王安石所赐,但他并不怨恨王安石。后来,他不仅专门到金陵去看望王安石,而且在王安石故去后,还应其所托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对王安石的一生作了公正的评价。两位大家于这一刻充分展现了对彼此的敬仰和信赖。

王安石在变法中使用的助手、学生及后来的继承者都入了《宋史》的奸臣传,唯有王安石独善其身,这里面的原因除了他本人清廉无私以外,苏轼的评价功不可没。

09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晚年的苏轼看来,一切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大起大落都是过眼云烟,唯有那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达观,才是人生至理。

注释  ①本文中关于苏轼的美食之作法均来自网络。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文章

  • 2018-06-23

    几多风雨几多愁,何不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好久没...

  •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01 古之大文豪,多年以后就成了文化符号,于是,他们的名字会在一定的范围里被谈及,比如说诗仙李白、改革家王安石、史...

  •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风 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月七日,大雨,仆人阿翁刚走,雨具都在他身上,离开前说:“东坡公子,留把伞吧”,我拒绝了,这个季节,哪会下雨。 我...

  • 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后世人眼中,苏轼是一个被当世人众星拱月般推崇的偶像级人物。他官场得意,人生道路一路顺风。他性格开朗,交友广泛,...

  •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大家好,我是杏月班的王晓晨。我今天要给大家,带来一段关于苏轼的演讲。我这次演讲准备分4个部分,一个是苏轼简介,其中...

  •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庚子年的开端,异常艰难。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许多人宁静的生活。 大家在焦虑和恐慌的侵袭下变得提心吊胆,惴惴...

网友评论

  • 魏小强:比较喜欢陆游、辛弃疾的诗作。苏轼的诗作书生气重,不够豪放。
    身在白云外:@魏小强 嗯,他还在书中说如果能选择,他愿与苏轼一起旅游,而不会选择李白和杜甫。
  • 魏小强:林语堂写过一本《苏东坡传》,里面说得很详细。
  • bcce6a17f0a0:❤我也很喜欢苏东波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源身在此山中。还有他阔达的胸怀。❤
    身在白云外:@戒急用忍_3a87 嗯,他也是经历了磨难之后豁达开来。
  • 锦瑟酉娴:宋代 真是文人的黄金时代 同一时期 群星璀璨 苏轼的人生跌宕 作品宏阔大气象 品读东坡词 常有不一样的体悟 感谢好文分享👍🍒🍒
    锦瑟酉娴:@身在白云外 是这种感觉 好友说得恰切:smile::+1:
    身在白云外:@锦瑟酉娴 他是最有烟火气的名人,仿佛是我们的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
  • 月丫读书:也是多灾多难之人。我写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身在白云外:@月丫读书 是的,既接仙气又接地气的人,方可安享人间烟火,也能度过人生苦痛。
  • 梦的迷失域:功底深厚,文字脱俗不凡,学习了
    身在白云外:@梦的迷失域 ☕☕谢谢。东坡是一本大书,我辈如能向他学一点儿智慧,就满足了。
  • f5a006ff8c26:苏轼最令我折服的就是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乐观。善于在困境中发现另一种美的存在,或而言之这就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最高演绎吧。
    身在白云外:@任若筠 确实如此,我过去看的一篇文章里提到,有一次在被贬的路上他遇到了同样被贬的黄庭坚,二人到路边小店好像是吃面,面不好吃,黄庭坚在报怨,可他一抬头,发现苏轼已经吃完面走出去了。
  • 精进的医生:其实,我最佩服他的地方是:无论他处于何种艰难处境,他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和生活情趣。他一辈子颠沛流离,不是正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是,他从来不为所动,欢欢喜喜在单调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情!
    精进的医生:@身在白云外 节日快乐!
    精进的医生:@身在白云外 👍👍👍🌺🌺🌺
    身在白云外:@精进的医生 是的,他坦然地面对了一切阴晴圆缺,所以诗词写出来是有仙气又有烟火气人间气,读之如饮暖茶,和胃舒心。
  • 凭栏仙后:东坡的故事可是好多啊!他也许是寂寞的吧!
    身在白云外:@那年夏天的流星雨 可能吧,但他很少说,因为他的痛苦是远超一般人的,也无风雨,容易,也无晴,太难。
    凭栏仙后:@那年夏天的流星雨 但是吧,是内心做过怎样的挣扎,受过怎样的煎熬,苏轼才说服了自己的!跟贩夫走卒贴近,写旷达的诗句,嘴馋了搞搞美食,谁又能知道他的寂寞空虚冷。
    身在白云外:@那年夏天的流星雨 乌台诗案前,他自己在诗中说只认兄弟子由为友,诗案后,他到了黄州后,与酒店小老板以及饼店小店主都是朋友,余外不知名的平头百姓朋友也有许多,这也算一种史家不幸诗家幸吧。我觉得走出了官场走出了象牙塔而走入了民间的苏轼才成了真正的苏轼。
  • 霜叶红似二月花::+1::+1::+1::hibiscus::hibiscus::hibiscus:
    身在白云外:@霜叶红似二月花 ☕
  • 渴死之水:一蓑烟雨任平生👍👍👍💐💐💐
    身在白云外:@渴死之水 极是。若无此功,难渡风雨险途。如此心境,我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渴死之水:@渴死之水 主要是东坡不怕穿林打叶声。
    身在白云外:@渴死之水 何妨吟啸且徐行,东坡不急,   当世太急。☕☕                                                     
  • 娟娟新月:🌺🌺🌺
    身在白云外:@娟娟新月 ☕
  • 旅人318:宋朝真是可惜了,到后来很多东西都是在倒退呀。
    旅人318:@身在白云外 开放是好的,后期用人有问题。
    旅人318:@身在白云外 党争也是
    身在白云外:@旅人318 唐衰于开放,宋亡于重文,本来都是好的,却一味偏重,深溺于此,大船倾。
  • 旅人318:我喜欢这样对事不对人的苏轼。
    身在白云外:@旅人318 最后几句很重要。当时害王安石的还真不是司马光和苏轼,而是王安石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吕惠卿。
    旅人318:@身在白云外,能站白云外说话,始终全局考虑的,那是圣人。而普通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但能够说真话,就是好的。所有的人坚持自己的立场,都使力气,社会的柱子就又平衡了。最不好的,是说违心话,表面使力,暗中偷懒的,柱子就倒了。
    身在白云外:@旅人318 东坡先生只凭良心说话,所以,他身累心不累,处何境都安。
  • 精进的医生:我也非常爱东坡先生!
    身在白云外:@精进的医生 就是,还有他对王安石的态度。搁我们常人,不报复他就不错了,最少会不见他。可苏轼还去看他,还给他写评语,胸怀真大。
    精进的医生:@身在白云外 是啊!他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都一样热爱生活,不因境遇的改变而影响自己的心情,真厉害啊!
    身在白云外:@精进的医生 嗯,我喜欢他的接地气和随遇而安的心态。

本文标题: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al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