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佐罗写作课学习心得
第2讲:写作的三个核心
对上学时就特头疼写议论文的我来说,真是被这一讲的内容戳到了。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写文写文,写的是啥?是思考,还是思考。
要说我脑子里缺思考,好像也有点冤枉,对所见所闻我也是有思有想有观点的,问题是,我的观点好像经常就是观点,干巴巴的一条,摆出来就没别的了。
怎么破?看粥老师说。

粥老师说,写作的三大核心是输入、思考、输出。结合我自己也是这样:思考是核心中的核心,输入和输出是思考的两大基石,就像图中红色圈出的那个形状。
无输入,何来思考?不输出,怎知如何思考?
01 要大量地、有效果地输入好东西
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一年认真阅读500万字和一年阅读50万字的人当然是有区别的。
一年500万字,折合到每天1.5万左右,我目前的速度精读+速读,1.5小时可以完成。也就是说如果每天保持认真阅读一个半小时,一年能够保证阅读500万字。
当然,如果只是满足于“读了”,500万的阅读也未必有多好的效果。读,要带着目的有预期地读,要带着思考批判地读,要做主题阅读,还要做一定的笔记。
“好东西”就是高质量的内容,生有涯而知无涯,如果不知怎么选择,就问问知乎查查豆瓣,多看看读者反馈大咖推荐,总之不可以把时间浪费在垃圾文字上。
02 训练思考力,拥抱好人生
作为一个自知缺乏思考力的人,我超喜欢下面这段话:
你的思考力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判断力,你的判断力决定了你的选择能力,千千万万个选择构成了你的一生,决定了你一生的命运。思考质量高的人,注定总有更好的人生。
如何训练思考力?
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
我的问题是会去思考本质,但少追问,想不下去就会“先放一放”,往往这一放就是放弃。
其实在教学中我是特别鼓励学生追问的,自己也会设计环环相扣不断追问的教学活动,告诉学生深挖一道题好过浅尝十道题,要做一题通一类……怎么到了自己这儿就先放一放了呢?这要好好反省。
习惯性建立只是的链接
当你学到一个知识之后,你要思考它可以用哪些知识来解释,还有哪些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它,它又跟哪些知识类似。
我会常有这样的感受:一天里听书、看书、听课等等,经常是不一样的类型不一样的内容,但却总能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这让我很是感慨,只可惜从未及时记录过,哪怕只言片语,这也是我思考力差的原因啊!
以后再有这样的感受一定要记录下来,哪怕只言片语,哪怕词不达意。
习惯性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一切不能被你应用的知识,都不真正属于你。
就像学习粥老师的写作课,如果不能用起来,即便从讲座里搬运到简书里也一样没什么用。
03 强化输出能力
输入——思考——输出,这是写作的三个核心,并不是顺序,正是在这两年的输出中强烈感到自己思考不足、输入不足,输出倒逼我思考和输入。
关于强化输出能力,粥老师给出了4点建议:
①持续输出,高频输出。因为不断地写大量地才有手感。
②练习写故事,也练习写观点。人们爱读故事,也希望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③建立自己的写作流程。
④建立自己的反馈系统。写得好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哪些别人爱读,为什么爱读……这些都是反馈,切不可总是依着自己喜好自顾自地写,一来那样不会有进步,二来毕竟写文大多都不是只给自己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