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只“箱刀切下黄水精,玉斧削出红松明”14字就写尽了腊肉的神韵,只细细一品仿佛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爽口回香的腊肉都到嘴边来了,不自觉的就咽起了口水。
每年过年,除了香肠,最让人期待的家乡味儿就非腊肉莫属了。每年的腊肉都是父母亲手做的,小雪过后正是制作腊肉的好时候,每年这时母亲都会打电话询问“明年要带些腊肉出去吃吗?需要的话我们就多做一些”。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腊肉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回家的信号。虽然这通电话往往是过场,无论再怎么以行李太多不便携带为由拒绝,她总会想方设法塞几块腊肉,还一边念叨着“万一想吃了咋办”。家里自制的腊肉总有它最独特的味道,那不可捉摸的浓郁的熏香味儿,让人莫名的兴奋向往,在别的地方是怎么也吃不到的。
年后返回工地,把腊肉挂上板房外檐,故乡的腊肉在风中飘香。晚上下班取一块腊肉洗净,配上辣椒或者豆豉和蒜苗一起,用大火翻炒,一盘美味的腊肉就做好了。晶莹的肉片微卷,和辣椒形成鲜明的色差,闻起来鲜香醇厚,吃起来焦脆又有几分深沉的回味。或者干脆一点直接洗净入水煮熟,再捞起切片摆盘,一样别有风味。邀上三五个要好的工友,一边侃着工地上的趣事一边香香的吃着,再抿一小口辣口的白酒,一饮一啄,一天工作的疲劳都消失殆尽。真是只要桌上有腊肉,嘴里安生,心里踏实。屋外的腊肉迎着黄土高原的寒风摇曳,屋里的异乡人也如熏腊肉似的泛着铜黄,一边吃着腊肉一边仰望着窗外刚冒出头的柳芽,思索着新一年山一样逶迤的希望。一旦吃上腊肉,故乡的一草一木就涌进心来,成了一道雪藏不了的乡愁,不可思议的在黄土高原的深山涧里盘旋。
《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描述腊味,“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韧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尽管日子长长短短,流年暗换,但只要闻到腊肉香味,心中便温情四溢,因为那是一种家的味道。
幸亏听了妈妈的话出门带上了腊肉啊!
已在《隧道工人报》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