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西湖大学的公众号举办了一个推荐好书的活动,各位老师都各自推荐了一本好书,最后向读者征集好书推荐

有一位老师推荐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由于15年的时候这部作品被翻拍成了电视剧,并且质量非常高,因此即使是四十年后的今天,即便有人不喜欢看书,也听说过这个名字。
我很喜欢路遥,甚至说他是我最佩服的当代作家也不为过(虽然我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却不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而是另一本叫做《人生》的书。
其实我与这本书的结缘也很有意思。对于父辈来说,路遥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当时,至少在我父母眼里,路遥是最受青年人欢迎的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很多人都读过。然而,我的父母并没有培养他们的子女阅读优秀文学的习惯,所以我只是对路遥久仰大名而已。后来上了高中,有一位同学收藏有全套的《平凡的世界》,我一看到那厚厚的大部头,就立刻想到了几乎能成为我梦靥的《悲惨世界》——我实在是接受不了那么厚的书,自然也就望之却步了。
不过,后来有一件事带来了转机。
我的下铺马上就要过生日了,作为关系不错的朋友,我选了一本看上去比较高大上的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没想到我并不是唯一一个送给他书的人。他的父亲送给了他一本书,书名叫做《人生》。
我对这个书名颇有兴趣,心想谁有这么大的魄力,竟敢把这么薄的一本书冠以“人生”之名。直到看到路遥的名字出现在作者一栏,我才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因此对这本书重视起来。在下铺看完之后,我把这本书借了过来,开始认真阅读。
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也许,从整个历史的维度上来说,它远不能被成为最伟大的书籍,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是我的人生第一书。相比于《平凡的世界》的大部头,《人生》极其简练,薄薄的一本甚至在一天之内就能读完,然而简练却不简单,内涵非常丰富。《人生》描写的故事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在面临人生重大问题时做出的选择。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尽管这部小说描写的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作者却没有像其他一些作家一样自命清高地用一种刻意的悲天悯人的态度去描写,而是将自己完全代入到人物中去,使得书中的每个人物不再是纸片式的模板,而更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书中最重要的主题是关于农村青年的选择,爱情、工作、兴趣、抱负,这些话题的思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这部作品的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但直到如今,有理想有思考的青年人一样能从主人公高加林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的烦恼也会是我们的烦恼,他的追求也会是我们的追求。马云曾经说过:“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而对于我个人来说,18岁时我是一名高三生,《人生》也一样影响了我最重要的人生选择。因此,我真诚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伟大的著作。
我想,在现在这个泛娱乐化、心高气傲的时代,这本书应该能显示出更大的光芒;同样,对于像当年的我一样陷入迷茫的青年,也一定能从中得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