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文化 原创 空镜头 10-03 08:00
在离别的黄昏,执手相看,低徊的烛影和泛红的酒光,时光里流动着甜蜜而伤感的气氛……如果要来一点音乐的话,我会想起《何日君再来》,或者是《相看泪眼》,而且一定是邓丽君唱的,用的是老式的留声机。甜歌皇后缠绵柔婉的嗓音如春水漫流开来,情人沉缅于梦幻,时间停止了脚步,夕阳在木格的窗棂上涂抹了金黄的蜜。

一切仿佛昨日重现,当初与这些乐曲相伴的情景与往事又闪回心头,虽然只能在时间的河流遥望彼岸,但那种温馨浪漫,在今天群星乱舞的时代,依然让那些在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难以释怀。

1988年我读高中,表兄正准备高考报考音乐学院,提回来一个砖头式的单卡录音机,那时候我知道了刘文正、邓丽君、王洁实、谢丽丝、郁均剑。特别是邓丽君那清丽温婉的声音,一下子就让我迷上了。“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我一时想不起,梦里,梦里,笑得多甜蜜……”朦胧的美,无法言说的感觉,一下子打动了一个少年的情怀。说不出理由,只是喜欢,一天有事没事就持在嘴上哼哼。然后听到的是《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夜来香》,一首一首,一直陪伴了我整个中学时代。

一度时期,邓丽君演唱的《何日君再来》被认为是“精神污染”、“汉奸歌曲”而遭禁。原因据说是这首歌曲描述了抗日战时期,一青年男子上战场前昔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因为歌词涉及了男女緾绵之情,是靡靡之音,甚至有人说这首歌曲是为汉奸所作。进入80年代,当《何日君再来》因邓丽君的翻唱再度在大陆走红,人们依旧心有余悸。然而一切都以无法阻挡的潮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解禁。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喇叭裤,迪斯科,交谊舞,终于在一次次的碰撞中被人们接受。一时对于听惯了样板戏和革命歌曲的耳朵,邓丽君细柔、轻盈的歌声,如一缕清新的风,悄悄吹开了人们的心扉,缓缓滋润了被红色政治灼烧得干涸的心田。1989年10月,《电影世界》刊登了一篇题为“男学刘文正,女学邓丽君”的文章。人们的观念也在歌声中发生了改变,人们知道了除了革命情谊外,人世间还有其他的“爱”,这种“爱”,不关资产阶级情调,不是纸醉金迷,而是人最本真,最渴望的一种情怀。

90年代,我在一所成人大学进修,在一家古旧的电影院看了《魂断蓝桥》。飞机疯狂的轰炸中,一位高大的男青年拥抱吻别了女友,就匆匆上了战场。战争结束,女孩在苦苦等待中迎来了从战场上归来的男子。他拖着一条被炮弹炸飞了的断腿,急切地寻找着心爱的姑娘。两人仍然在几年前告别的伦敦桥上相遇。音容已改,只有两人的目光依旧挚热渴望。战火已熄,只有熟悉的音乐仍然在诉说难忘的相思。在那一刻,我因片中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而想起了《何日君再来》。两首歌曲的背景竟惊人地相似。我不知道《孤岛天堂》里怎么演绎那一对被战争分开的恋人的,也不知“文革”中遭到怎样的作贱。我只记得“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整首歌充满了浓浓的离情别绪。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不知道那名男子以怎样的决绝之心离开他亲爱的恋人的。他一定能想到,以中国抗战的艰苦,此去只能有去无回。当然,《何日君再来》充满了缠绵与柔情蜜意,再因为邓丽君的翻唱而让后来的人再也无法联系起那段故事。也因为邓丽君的二次创作,让那种甜蜜的忧伤,那种绝望的欢娱,那种无奈的别离,在千万个听众里,有了千万种情结,成为不朽的经典。

1995年5月,邓丽君病逝的消息传来,我在沉默中又陷入了回忆。回忆她带给我青涩少年时的梦想与迷茫,青年时的伤感与凄美,回忆她对一个改革时代沉睡于心灵深处人性光辉的巨大唤醒。在一家音像店,我花40元买了两盘邓丽君的专辑磁带。我记得那个店老板很内行地介绍说,这是邓丽君的最后两张专辑,是绝版了。全黑色的装帧,透露出哀惋的悲悼。那一刻,我有一种感觉,一代歌后,离我们去了,邓丽君的时代,过去了。毕竟,她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温情,太多的慰藉。她用音乐筑就了一个时代娱乐的丰碑,带给人们如此丰富的视听冲击。她的歌声,在那封闭沉睡的年代,唤醒了十亿中国人的心,打开了人们的心灵之窗,对生活、爱情、亲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也整整充实了两代人的情感记忆,这已经很够了。中国通俗歌坛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她那样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深入人们心灵深处的歌星。虽然,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歌星、歌后层出不穷,但是,大浪淘沙,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已经不多了,可邓丽君依然光芒四射。在华语歌坛,她以甜美柔情的声音,唱出首首委婉动人的乐曲,以小调式中国旋律,令每一个人心灵悸动。

许多年后,在邓丽君甜美温婉的歌声中成长起来的人,逐渐迈向中年、老年的时候,时光不知不觉已落满灰尘。就在某时某地,当邓丽君的歌不经意飘进耳朵,我会不由自主地在时间里驻足,恍若隔世地想起那个遥远的年代,想起在那个文化饥渴的年月,那漫妙的歌声汇集起来的一汪清泉,想起她的歌声里让人忘记痛苦的甜蜜,想起她的笑容里让人窒息的光辉。恍如一匹光滑的绸缎,打开记忆的绳结轻轻一抖,尘埃滑去,依旧掩不住华丽的光彩。

然而斯人已去,昔日的偶像逐渐一个个销声匿迹。如今的音像店里,已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名字。张学友、潘美辰、齐秦、伊能静、小虎队,都不见了。邓丽君这三个字也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保存于上一个世纪的记忆里。我知道我正在随着消逝的偶像一点点变老。现在我已到了无法重塑偶像也不需要偶像的年龄。歌坛上走马灯一样一路变幻着陌生的名字,我听不懂,听不进。正像这一群莫名其妙的少年不听邓丽君一样,我也没有必要去听懂他们。邓丽君是属于上一个世纪的经典,属于60后和70后的人。如今这两代人都已是40到50岁的人了,除过怀念,还有说些什么呢?偶像和名星都已风尘渐老,成为昨日,作为受众的我们这一代人,又有什么理由在今天的江湖里吹皱一池春水呢?(《九十年代回忆录》向度文化出品)
本文刊发于 :向度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