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相信你一定读了不少的书吧,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现状却丝毫没有改变呢?
韩国有一个年轻人,从20岁到27岁7年时间,读了2500本书,绝对超过了我们大多数人的阅读量,你一定会猜想,这个人肯定很成功吧。
实际上,他和我们一样,读了这么多书,对他自己没有起到一点作用。他依然住在贫民区,并且负债400万。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他28岁的时候,他开始反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而读书,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方式和态度来读书。
后来,他找到了真正正确的读书方法。他说,过去读的那么多书,实际上相当于一本书也没有读。
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读,不是用“大脑”去认知,而是用“身体”去实践。
自从他找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成立了“1年365本书的项目”,他不仅在一年内还清债务,还成了一位成功的畅销书作家。这个年轻人就是《书都不会读,你还要想成功》的作者二志成。
正确的读书方法,让作者拓宽了视野、打开了心扉、唤醒了灵魂。他不禁感叹:原来路不在书中,而是在心里。
《书都不会读,你还要想成功》一书讲了主人公洪镇洙通过阅读实现了人生逆袭的故事,重点介绍了他阅读、实践和学习的经历。
那么,阅读为什么能够实现逆袭呢?到底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01
我们的人生为什么需要阅读?
书中提到一个红皇后效应: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用全力奔跑;要想去别的地方,就要用比现在至少快两倍的速度奔跑。
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奔跑呢?
本书作者通过书中人物李智厚之口给出了答案:我拼命地读书,就是为了生存。
一个不读书的人,做事不知深浅,说话杂乱无章。好好的生活会被自己弄得团团糟,这时候,请坚信,书中一定有一种能够改变人生的力量。
书并不是单纯的信息集合体,很多优秀的学者和作家把他们一生寻求到的真理都写进了书里,因此,读书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我们每个人都想到达理想的彼岸,可是中间必须有很多块石头搭桥,这就要求我们从第一块石头搬起,我们不能犯那种只有理想而不去做实事的愚蠢错误。
如果我们不想停留在原处,要去打开下一道大门,那么阅读就是改变现状的钥匙。要想真正改变和不断成长就必须读书,读书的终极目标是想改变自己。
读书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完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读书是将梦想变成现实的最有力的手段。凡是认真努力读书的人都可以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
02
真正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样子的?
1、100天读33本书——培养阅读习惯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就会因为缺少紧迫感而拖拖拉拉,总是想着“干完别的事再去读书”。所以读书最初的阶段是要培养我们的读书习惯,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最重要的。
作者介绍的100天读33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方式。这33本书不用去买那些生涩难懂、华而不实的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这样可提起我们的阅读兴趣。
此外,作者还建议我们要买一本名言集,那些鼓舞士气的佳句,可以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把买回来的书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经常看到它们就会产生一种阅读的冲动,当我们看到那摞书一本本减少,读完的书越摞越高时,会让我们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有利于我们把33本书全部读完。
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必须要保证一周读完两本并打开一本新的。其实,当我们一旦开始读起书来,就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那些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慢慢就会变得容易了。
2、如何保证自己完成任务?
在启动100天读书计划之前,下决心把那些妨碍我们读书的问题解决掉,想想自己的时间被哪些事情夺走了。把那些无意义的全部消减掉,比如看无聊的电视节目、刷淘宝等。
当自己读不下去,一定要想想当初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想想最初我们想要变好的那份决心,它会成为鼓励我们读书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了完成100天读33本书的任务,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7个秘诀:
当我们读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力大声地说3遍“我今天要读书”,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3、读几本书真的就能改变命运吗?
读书到了倦怠期,担心和疑虑会接踵而来,我们不禁会产生质疑:仅凭读几本书就能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这只不过是妄想而已。
这时候,作者打了一比喻:读书和往缸里灌水是一个道理。刚开始,一两滴水是挺明显的,但是当水到了一半的时候,再倒一两滴水是看不出什么差异的。
到了这个关键阶段,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其实我们可以仔细想想,那些让推迟我们读书的借口其实很多时候真的没那么重要。有什么事情能比把自己变强更重要呢?
我坚信:让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当我们读到很多优秀的自我启迪类的书籍时,会发现,读书确实会使自己产生勇气和力量。我们会为那些曾经让自己不读书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而感到羞愧,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同盲人复明一样爽朗明快。
这种状态就像是心智被打开以后的感觉,这时只要我们坚持读下去,成长的步伐将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可以去见书友、去图书馆,去见见身边喜爱读书的人,去寻找开始读书时的那种喜悦和兴奋。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倦怠期有多长,程度多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克服它的决心有多大。
4、到底要读多少书才足以改变自己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疑问:头脑中有一个书柜的人和头脑中有一个图书馆的人,有什么差异呢?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我们不能指望读一本书能读出10本书的效果。
作者紧接着提出了一年读100本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书,这时作者强调了我们阅读的目标,读与之相关的书籍,争取做到专业第一名。
为什么是100本呢?要取得博士这个在某领域内比较权威的学位,必读的书至少也要100本。所以这个阶段的阅读目标是100本专业书籍。
这个阶段我们有了更为急切的目标,为了成为所在领域的高手而渴望去读书。清晰的目标成了成功的动力。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就会产生了一种让我们毫不动摇地走下去的力量。
作者说自己打定主意要以患绝症的人寻求救治良药的心态和家中失火的人着急救火的心情去读书,完成了一个读书狂人。
比如我立志要成为理财领域的探索者,那我就至少得读与这个领域相关的100本书。这样才算是掌握了理财领域的知识体系。
读的书多了,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它引导我们继续往下读,达到一天一本,一年365本书的境界,到那时候,我们思维一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读那么多书当然不能完全记得书中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反复接触各种各样的作者和书籍,那我们的想法就会慢慢改变。就像我们举一两次哑铃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是只要不断坚持去做就一定会产生效果。
当然,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会像闪电一样瞬间就能搞明白业务中所有问题,而是一个细雨润物的过程,变化总是渐进的。
03
以教为学,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为了接受成长的挑战,我们需要帮助别人成长,我们实现价值的落脚点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帮助他人上。而且,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别人是一个相当快乐的过程。
以教为学,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有了要教会别人的责任,我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新知识,去思考怎么清晰地表达知识要点。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的能力,能力的提升和肌肉的训练是一个道理,只能通过不断地练习得以加强。
我们知道,有实力的人会得到特殊优待,没有实力的人就会被毫不留情地赶走。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做那些具备成长性的挑战,才能增加自己的实力。比如通过读书去接触那些成功人士,我们会从他们身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只有不满足于自己最初的状态,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改变自己,通过阅读不断地积蓄力量,才能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功。
幸运的是,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中国的“二志成”,她就是创办“镜姐梦想共读会的”镜晓娴女士,她因为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式而成功,所以她一心想把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分享给更多的人。
她写了畅销书《60分钟高效阅读》,已经带领了一万名学员走出阅读误区,她的梦想是帮助100万人实现阅读变现。
我非常有幸接触到了这样一群优秀的读书人。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同行,我们以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人成长,能够向那些优秀的成功人士汲取力量,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从不孤独。
读书不是我们的目的,应用书中所学来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才是我们的目的。重要的不是我们读到的内容,而是去实践,只读书不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朋友,愿我们一起阅读,一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