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敦煌》,读到八五窟·重生,标题旁边有这样一段话:这些美轮美奂的历史遗迹,终有一天还是会灰飞烟灭,绝非人力所能挽回。可是,一代接一代的敦煌人,仍在努力,也仍要守望。这命运有点像古希腊神话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面对终要落下的巨石,西西弗斯依然在推动石头上山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一章主要讲述的是苏伯民与敦煌的故事。1992年,敦煌研究院招聘的消息传来后,他若有所动,大学的专业是化学,这和文物保护工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觉得,终于能为自己的专长找到更合适的用武之地了,于是,没有犹豫,就做出了选择。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正盛之时,更多的人选择的是“下海”,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苏伯民却一路向西,直到大漠深处。初来乍到之时,他无法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它的价值,也无法体会“大漠孤烟直”的意境,看每一个洞窟都觉得没什么差别,他看到的只是壁画上的各种病变——起甲、空鼓、酥碱,这些在千年的岁月中留下的一道道伤痕,并不诗意,反倒触目惊心。
他迫切地想要挽回这些古老的遗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保护和修复,好像,这才是自己的使命。寻找原因,提出假设,通过反复的实验进行论证,让奄奄一息的瑰宝获得重生,这一切都让他感到科研工作的乐趣,四季的荣枯,仿佛都已置之度外。

八五窟是一个大窟,内容相当丰富,仅主室内的巨幅经变画就达16幅,堪称莫高窟之最。如果能把这里最典型的病害治愈,那么,莫高窟的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历时八年,中外专家通力合作,提出了各种假设,进行了大量的监测和反复的实验,经历了漫长的求证,最终完成了修复,并重新对外开放。
对于古希腊神话,我知之甚少,为什么要将西西弗斯的故事用在这里,我也不能完全理解,于是,我上网找到了这个故事。
西西弗斯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着这件事。有些人认为,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可他却认为自己是幸福的,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西西弗斯的石头,或许是悲惨的源泉,但也是重获幸福的踏板。他的全部快乐就在于:他的命运是属于他自己的。

“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的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这样描述敦煌的文物保护者们。
我非常敬佩这些敦煌人,他们用心守护着这里,眼里闪耀着清净透明的光,带着神圣和庄严,用尽自己的力量让这里重生!
阿尔贝·加缪说:“人一定要想象西西弗的快乐”,因为“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