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部讲述在70年代的文工团青年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成长故事。没有刻意戳观众泪点,情到深处自然感动,哀而不伤,甚至你都不知道为什么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
70年代,我们国家动荡又是变革的年代。涉及到文革,粉碎四人帮,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78年大洪水,79年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具有明显中国时代印记的事件。
电影一开始映入眼帘的八一制片厂的字样,把人一下子拉回了70年代。影片中没有歌颂也没有批判,贯穿全片的,只有多舛的人物命运。
影片饱和度非常高的配色,整个视觉体验就像那些年一颗红心向太阳的热情。红只要最正的大红,红旗,帽子上的五角星,毛主席的宣传画,那一片中国红,是热血也是青春最耀眼的颜色。
在那个灰色的文革年代,唯一可以看见彩色的地方大概就是文工团了。以大量的彩色衬托芳华,只想带给人们关于70年代美好的回忆,尽管它现实中并不那么美好。
首先一个长镜头引人入胜,文工团队员们在排练芭蕾舞剧,少女们修长的身形和优美的舞姿,天鹅一般的气质,随着乐团的鼓点节奏时快时慢,脚尖轻触地面,身体跳跃在半空,欢快的精灵在舞蹈。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何小萍的部队生活开始了,一起军装事件让她失去了同学们最初的尊重,日后的欺负与排挤接踵而至,这也为她的命运埋下伏笔。
文工团的生活每天就是排练,跟传统的军人形象相去甚远,女兵永远是部队里最靓丽的风景线。
女兵们洗完澡散着湿漉漉的头发,军装也随意地穿着,和男兵们打打闹闹,令我毫不犹豫联想到性感一词。
搞文艺的和那时候保守的少年少女不一样,穿着泳衣在泳池里畅游,泼水互相嬉戏。
没有人会说露大腿有伤风化,那只是掩盖不了的年轻的身体。
陈灿用红布罩着灯制造气氛,和林丁丁、箫穗子偷偷地听邓丽君的歌;
喇叭裤衬衣墨镜的潮流由香港刮过来,箫穗子试穿后曲线尽显,看得陈灿眼睛都直了,有些难为情。
明白的人看见这些物品就勾起时代的回忆,我想这部戏可能是在找知己。
爱情,一个禁欲的词汇。喜欢一个人是偷偷摸摸的,不敢表白,连我喜欢你四个字都露骨到让人想往地缝里钻。
刘峰和林丁丁,箫穗子、陈灿、郝淑雯的三角关系,刘峰和何小萍,最终也都各自开花结果。
在那个年代,高干子弟的飞扬跋扈,女生宿舍的排挤,做了一辈子好人的刘峰因为触摸事件就被下放,林丁丁只接受干部子弟的亲昵。
也正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战争开始,箫穗子被派到前线当战地记者;
刘峰上前线战斗失去了右手;何小萍战地卫生员获得荣誉之后精神失常。
十几年过去了,箫穗子成了作家,郝淑雯带着熊孩子参加签售会,跟老同学抱怨陈灿不着家。
遇到了倒卖书刊被联防大队扣押车辆的刘峰,假肢被扯下来扔了老远。
何小萍和刘峰去烈士陵园探访老战友,
“这些年,你过得好吗?”
“跟躺在这里的弟兄们比起来,我敢说不好吗?”
“你走的前一晚,我去找你,其实是有话想跟你说。”
“什么话?”
“你能抱抱我吗?”
整部影片唯一令人欣慰的地方,何小萍和刘峰可以在余生相守。
没有人在意当初是谁偷了军装,是谁往内衣里垫海绵,是谁给女同志偷藏罐头;
是谁抱了女同志受到处分,是谁假装生病不想演出,是谁身上有汗味儿;
是谁上前线做卫生员,是谁上前线断了胳膊,是谁上前线当战地记者。
无论是当作家,带孩子,还是倒卖书刊 没有后悔,大把青春年华献给祖国,无怨无悔。
这是冯小刚和严歌苓对年轻时代文工团的回忆,也是对自己的交代。
冯导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曾写下这样的话:
“女兵这种穿军装的方式在夏天里很普遍。洗完澡,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光着脖子空堂穿上军装,把军帽塞进军挎包里走出军营。严格地说,这种着装方式是不符合条例的,但看上去却是楚楚动人。”
这是冯小刚多年来的心愿,而《芳华》正是他抒发女兵情结,同时也是缅怀曾经文工团生活的诚意之作。
编剧及小说原作者严歌苓女士也有过一段文工团的生活,电影里刘峰和林丁丁的那段爱情,原型来自严歌苓女士15岁的恋爱经历。
那时候她懵懂地爱着比她大7岁的男生,在那样一个禁忌的年代,爱情是羞涩和含蓄并且不能公开的,小严歌苓就以写信的方式表达爱慕之情。
前前后后160多封信,只要每次她写好信放在特别的地方,就摸摸第二颗扣子示意男生去取信。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些信变成了检举揭发严歌苓的证据,并且还是那个被严歌苓深深爱慕的男生亲手提交上去的。
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共同为一部作品付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在纪念曾经的青春。
影片本身是一场视觉盛宴,无论是美好的镜头,残酷的战争,血肉模糊的伤员,都真真实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会有隔靴搔痒的不畅快之感。
加上用心的配乐,整部片子营造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没有控诉也没有报复,却令人动容,激起心中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理解。
对于电影主题的探讨,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无论是“好人没有好报”还是“爱情”,我个人认为《芳华》是一部新旧时代人们沟通的桥梁。
新时代的人们没见过旧时代的人,而旧时代的人经历过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正好冯小刚和严歌苓两个人一拍即合,为旧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倾诉的出口。
以后,有人问你70-80年代的人是什么样的?至少《芳华》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新时代下出生的80、90甚至00后们,也能通过对电影的解读而更好地理解父母那一辈的辛苦打拼。
芳华易逝,所有的答案都交给时间。
文章 | 云癸心
图片 | 《芳华》剧照
✿始终写心中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