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是很特殊的一代。
这种特殊不是说一个标签,也不是所谓的90后的特立独行,而是现实、理想冲击下的一种略带窒息的绝望。
就像很多人说的,我们处于一个最好又最坏的时代,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遇到了最想照顾的人,在什么都有了以后却再也感受不到心动。
喧哗的网络,疯狂的社交,不出门也能知道一切讯息,90后其实是最不需要朋友的一代,但同时也是最孤独的一代,我们需要的交往网络会带给我们,社群,粉丝,只要你想要,就不会找不到同伴。但走了无数的路,夜晚回到一个人的地方,众声喧哗归于平静,你是否会害怕,哪一天牵不到真实的手,感受不到温暖的拥抱。
和所有的90后一样,我们也曾追过非主流,杀马特。
喜欢过郭敬明,安妮宝贝,河图,许嵩。
而现在的我们,正在读大学,从马思毛概背到新闻传播,站在工作,考研,还是出国的三岔路口,徘徊着,张望着,也许才华横溢,也许一无所成,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趁年轻,人不该就是疯狂一把吗?
你还等着七老八十,躺着摇椅慢慢摇的时候,回首过去,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一晃眼就到了岁暮,没有惊心动魄,亦没有荡气回肠。
我今年20岁,住在浙江桐乡的一个简陋出租房里,准备着考研,但同时,也在梦想着写字,我不知道我可以坚持多久,但是我想要的,就是要去做啊。我还年轻,什么都不怕,我可以尽情眺望远方,也可以满目苍凉的回望来路。
我一直想写一本书来祭奠我逝去的青春,三年来,它像一块飘忽游离的云,千变万化,怎么也摸不清,我本想边走边写,永远都用进行时态,但无奈时光匆匆流去,一晃眼,我就从刚进校的新生变成现在别人眼里严肃又深沉,即将下线的学姐。在大学的生命里,我已经衰老迟暮,除了获得数不清刻骨铭心的回忆,增长的,便只有年龄了罢。
起初不是叫这个名字,因为学校在偏僻的桐乡,用大家的话来说,这是一片用几千人青春温暖的土地,我们用生命中最绚烂的二十岁年华,撑起了一个江南小城的文化事业,如果说撑得多好也不是,晃晃悠悠大厦将倾的样子,但说什么作用也没有似乎更加不公平。想到这些,我便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记录下这一群如花孩子的青春,所以刚开始,我决定取名《梓桐花》,很想在这个标题下,把我所接触的人一个又一个写出来。
但后来,我又不想写他们了,我实在不太擅长写别人的故事,一怕写不好,二怕得罪人,大学是一个复杂又敏感的群体,我在这里小心翼翼地活着,也在这里小心翼翼的死去。
于是,我悄悄把题目改了,打算讲一个自己真实的故事,故事里的人和我一样,真实地活过,最终也消散天际。
《听说,山的那边依旧是山》
每当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都会一阵翻来覆去地疼,我用尽全力翻越眼前的重重山峦,准备眺望更广阔天空时,迎接我的都是更多的山,翻过一座,又来一座,无穷无尽,生生不息。
我实在不知道还有多大的勇气,才敢再次翻过高山,就像我的前一段故事终结,迟迟不敢进行下一段一样,但不可避免地,每一刻,生命都在进行更多的故事。
我怅然,我惶恐,我不知所措。
不敢回忆,也不敢往前,但时间不会等我,若我不跟,它便抛弃我自行溜走,所以我还是要提笔,写下来痛彻心扉的记忆,那些生命中的来来去去,都是属于我的青春,我不能不要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