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星海月浅原创
从容小主文学院系列文《南方·北方》第二组:星海月浅&庆水,相约每周一篇,记录南方和北方的风景、民俗、人或事等。此为第三篇。
上一期内容谈到“住”的问题,每一个时期,房屋都有它独有的风格。几十年前,粤西地区住的土房子,其实是那个时间段、那个类型的一个缩影。
去年我去羊城增城区看油菜花,那个旅游区在朱村,地址不太明确。我乘坐公共交通前往,下车后跟着手机导航走,在村子里绕了一周才到达目的地。我边走边看,发现那里的建筑风格与粤西地区很相似,最后我还发现了土房子。
那里的土房子已经不多,十分破旧。有一栋土房子整面墙都已经换成红砖墙,靠路边的那面泥巴墙,墙体可见修补的痕迹,下方的墙面长满了青苔,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土房子的四周立着钢柱,架起一个顶棚,避免了被日晒雨淋的摧残。
走走停停,村子里竟然有不少这类土房子。从破旧的外墙可以发现,当时这些土房子刷了白灰的,白灰墙面大部分已经脱落。

之前有文友评论,土房子很有时代特色,应该保留下来。我惋惜地想,这类土房子确实有时代特色,却无艺术、科学价值,所以人们并不重视。
这些土房子,能拆的都被拆了,不拆的,像增城这样建一个顶棚保护起来,可不是单纯的保护土房子。
土房子的屋面是木架构的,现在能修辑这种屋面的人可不多。我家除了砖混结构的主屋,旁边其实还有几间矮小的土房子,以前用作猪圈,现在已经荒置。
很多年前,它们还是猪圈,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已经漏水。有一个叔叔好心,想主动帮我们修辑,就爬到屋顶上面。结果那位叔叔上了屋顶,却施展不开拳脚。几十年的老木,哪怕有瓦片遮头,也会老化脆弱,走在屋面上,随时有坠落的危险。终究,屋面并没有修辑好。
房子一旦荒置,无人居住,无人打理,只会坏得更快。可以想见这些老房子将来的命运。能被保护起来作为文物的房屋,必须有特殊历史、文化或艺术价值,普通人家的,哪有这种福分。
人和物,其实有着相同的命运。
土房子之后,就是砖房。二三十年前,城市规划发展还不完善,对于村落结构和空间布局没有严格和统一的规定。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城市,村落里的房子没有特定的布局安排,比较零散。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房子也越来越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建起一栋新房子,想必能预留的公共空间不会太多。
比较典型的就是握手楼。握手楼指的是楼与楼之间的间距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距离很近的楼房。到底有多近?顾名思义,在楼与楼之间伸出手就能握住对方的手。

上一期就提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建的房屋,基本上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砖房。南方的房子,自建房基本上都是独栋的几层房屋,高的可达7层。那时候建起来的房屋,属于握手楼的还不少。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片区的握手楼,采光、绿化和消防安全等问题存在诸多弊端,住在内围里面的住户,得有多压抑。
羊城有很多城中村,同一个村子,也有“新村”和“旧村”之分。旧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21世纪前建的,有很多握手楼。
在握手楼里,哪怕室内装修再豪华,采光不好,就是致命性的缺点。人是需要光的,缺乏光照,影响的不仅仅是精神状态,还包括生理上的。
但那就是家啊,家在哪,人就在哪。
一户人家住7层的楼房,空闲的房间很多,于是便衍生出城中村房屋出租这个行业。
羊城是经济发展大城,吸引了很多外来打工者。他们住哪?主要就是城中村。
家里条件宽裕的房东,自己是不住在握手楼里的。他们将房屋交给中介,或者将整栋房屋租赁给别人。那个人再将房屋出租,就叫二房东。
一手房东和二手房东租赁的房屋,价格是有差别的。二手房东通常租赁邻近的好几栋楼房,自己也住在其中一栋的一楼,方便看管房屋。
来到羊城,走进城中村,你就会发现很多房子的一楼墙上通常都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房屋出租信息和电话。每天人来人往,来租房的人不少。一个电话,房东很快就会出现,过来带人去看房。
租赁的房屋有单间、一房一厅、两房一厅等。这里不仅有长租房,也有日租房、月租房,对于流动性频繁的人,比较合适。
很多房屋里有热水器、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有些甚至可以提供床上用品,实现拎包入住,比起住酒店,便宜不少。
长租房有些住房条件不算好,好房子通常都被人租走了,剩下一些破旧的、采光不好、楼层很高或者一楼的,但总会有人选择。
在旧村里,不仅有握手楼,还有迷宫一般的巷子。走在里面,弯弯绕绕,四通八达,得要有方向,眼睛够灵光,否则随时会迷路。方向感不好的人,就像面对挑战通关一样。不就走个路吗?还考验人呢。
那些巷子很窄,有些最多只能两人通行。小三轮车、电动车通行,行人都得让行。有一些巷子还是断头路,不熟路况的,不得不原路返回。受地形影响,很多路还是90度拐弯,或者有很高的上坡路,或者很窄的阶梯。
握手楼外面的线路和管道看起来都很凌乱,给人的初步印象就不好。四周都被包围的握手楼,室内采光情况差得无法想象。白天哪怕外面阳光明媚,在屋里也得开灯。尤其是楼层低的,不开灯,室内一片昏暗,根本无法做事。
综合来说,城中村的旧村并不是一个宜居的地方。不过对于人们来说,尤其是外来人员,不管住哪里,能有一个安身之所,有瓦遮头,比什么都强。因此,城中村的大部分出租房屋都是住满了人的。

相对来说,城中村冠以“新村”的名头,就说明这里的住房条件不会太差。村里的布局相对来说更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对于层高和楼距,整个村都保持相当的一致性,使得村貌看起来十分美观。这也说明国家在住房方面,更加重视舒适性和宜居性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