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太平字驰腾,笔名石逸,1993年生,甘肃天水秦安县人,在读书法硕士,现在某校任教。擅长书法理论、书法创作、文艺评论、文学写作等。先后结业于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北兰亭张旭光书法强训班,中书协培训中心等。
中国书法艺术教育学会会员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具备资格)
甘肃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天水市市书协、青书协会员
天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书教甘肃青少年书画院院长
秦安县娲皇故里书画院院士
甘肃林学院书法社团外聘指导教师
甘肃工学院书法社团外聘指导教师
鸿程教育特聘书法导师
马太平书法工作室创始人

思索草书
~马太平
书法艺术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瑰宝。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显然实用性功能已逐步较弱,随之而来的是跻身于纯艺术之列。而书法艺术中的草书艺术,其无言如同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之斑斓,无声而有音乐之旋律。

有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尤其草书的线条,它不仅要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草书线条的彰显,最能表现出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与对艺术的思考。在草书中我比较喜欢有“韧性”、有“质感”且“灵动”的线。因为它既有一种“冲击感”又有一种“柔和”、“平稳”之美。这种线富于力感,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

带着这种思考,从怀素《自叙帖》入手,去感受宋代米芾所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而这种“韧性”表述需经过“空间”与“布局”去打破,草书的点、线、面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从而显现出画面之美。这种“画面感”往往需要去探索,尝试而发,一泻而出的瞬间表露往往在抒写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由此便不难理解常人所说的“浪费生命”、“成功率之少”、“废纸”之说。

草书的表述往往需要情绪与速度的有力结合,书写过程中的情绪的变化,富有“”天真烂漫”的构想,与行笔速度的快慢,是构成书写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关键。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有着音乐的节奏的变化,这也大概是我之所以喜欢草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书家特别注意“线条”、“墨色”、“空间”的主次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对比性。尽管每位书家对这种“对比”的理解不同,但有着某些“相似性”,那就是用现代审美,去展示特有的时代美感。这种“时代美感”的获取往往需要在所谓的空间、墨色、线质上取摸索,这也就潜意识地脱离了一般的审美需要,能理解者默而不语,狠下功夫,不能理解着将其贯以“丑书”之称,显然这种探索跟所谓的丑书,有着根本的区别。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真正的艺术本来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许多人只能站在观望台上用伸张正义的口吻演绎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伪装剧罢了。

自古以来草书中往往用水墨表现其美。这已经不是现代与传统划分的界限,而是一种艺术探索的共识,一副草书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墨色是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人一种独特的冲击,但用墨方式确是多变得,既跟纸张,纸质,墨纸有关,又跟每个人对墨色的嗜好程度有关,总之古代书家在探索,现代书家更应该探索。

草书线条的表述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宣泄,似曾像站在高山顶大喊,又似是一种压抑的倾诉。貌似这种倾诉比文学来的更畅快,但似乎慢慢熟知这种“畅快”、“倾诉”的获取与表现更需要坐在案前沉下心来,去一步步贴近………
(注:在阅读书法理论.草书篇时的一些随笔,既然是随笔多少就有些肆意,不到之处还望各位理解)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