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电影』简书电影电影漫谈
争取不剧透影评《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一场全民谋杀的盛宴

争取不剧透影评《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一场全民谋杀的盛宴

作者: 暮公子写的就那样 | 来源:发表于2017-09-29 12:48 被阅读0次

 文|暮公子写的就那样

谁是凶手?

夜黑,草杂,车灯亮,人影晃,脸精致,衣染血,尸体完整,世界冰凉。

观众的好奇心,直冲云霄,无可阻挡。

所谓点题,不外于此。

无配乐,不炫技,镜头平稳,画面干净,在最短的时间,抛出最大的疑团。

死者是谁?谁是凶手?跟白雪公主什么关系?情杀?财杀?仇杀?这是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如何发展?

接下来,画风变了。

略带喜感的剧情开始。

电视台合约工,拉面评论员,微博爱好者,出现。随之而来,还有满屏的微博留言,或用字幕,或用口述,夹杂在真实对话中,繁杂却不凌乱的一一展现。

记住“真实”这个词,后面会用到。

网友们热烈地,激动地,兴奋地,讨论时雨谷杀人事件。说什么都有,说什么都行,说错了也没关系。

这是网络,言论自由,来去如风。

我微笑,仿佛置身其中。

当知道死者是一家生产“白雪公主”牌香皂的公司职员时,杀人事件有了名字。

世界是网友家的,名字是网友取的。

颓废,喜欢愣神的合约工,刹那间,信心爆棚。

事件是经他一个朋友透露,他是第一知情人,他的朋友是死者的同事,他有第一手资料,他想成为网红,想升职加薪,想一鸣惊人,想成为焦点。

有机会。

他眼光敏锐,展开行动。

采访首先从死者同事开始。第一个,他的朋友,死者的同事。

死者的音容笑容,点滴往事,在叙述者的回忆里,清晰直观的,四面八方的,形成一个包围圈,将采访者裹在其中,茫茫不知所措,又好像了解了真相。

四个同事,在不同事件,各自角度的,审视下,苗头全部指向一个人的时候,真相呼之欲出,只差一口氧气。

众口铄金,难以招架。

而且,嫌疑人S小姐,案发后,失踪了。

一定有问题。

新闻节目,以采访素材为蓝本,剪辑、变声、马赛克,堂而皇之上了电视。主持人一本正经地分析、推理、下定论。嘉宾是个退休警察,在耳麦的提示下,屈从于节目安排。

警视厅没有出现。

凶手,S小姐。

网友们笃定这个结论。这是网络,言论自由,来去如风。

推理天衣无缝,找到证据只是时间问题。

一边倒的舆论,终于有了波折。

S小姐的大学闺蜜,写了一封长信,寄给电视台。没错。她没有寄给警视厅,是寄给了电视台。

闺蜜的信,文字平实可信,叙述了一个并不是世人所想的S小姐......不,她说出了S小姐的真名。

说再多好话,人们记住的,只有S小姐的名字。

警视厅没有出现。

网友们有的放矢。

电视台火冒三丈。

被骂的微博爱好者,展开了第二轮采访,S小姐的小学同学和父母邻居。

又是一边倒。

同学说,S小姐,从小就不是好人。性格孤僻,心理扭曲。她把讨厌的人叠成纸人,写上名字,大头针扎在上面,再用火烧。

S小姐,喜欢诅咒,并以此为乐,还睚眦必报。

邻居的话,更可怕。村子的祠堂,是S小姐点火烧的,和她的朋友。

母亲的态度,左右摇摆,半信半疑。父亲夸张的伏地而跪,面对镜头,磕头不起。

奶奶深信S小姐不是那种人,但奶奶没有受到采访。

只有一个人,S小姐的朋友,唯一的朋友,接受了采访。

她力挺好友,同时,说了一句话:

人的记忆都是可以捏造的,大家只挑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话来说。

未必所有人,能理解这句话。

合约工就不理解。因为不重要。理解不理解跟节目效果没有关系。

采访结束,新一期节目上线。

被采访者都上了电视,除了S小姐的朋友,小时候镇上最美的少女。

她的回答,会影响收视率。

不要反对声音。

电视和网友,继续口诛笔伐。事实的真相,已大白天下,成长和动机,解释的清清楚楚。

S小姐,具备凶手的所有条件,非你莫属。

警视厅没有出现。

轮到凶手告白了。

前面所有人,回忆的所有事,在S小姐的记录中,一个一个被推翻。

真相,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

但是,S小姐不想报警,不想洗刷冤情。她想死,死之前留份遗书,自证清白就够了。

因为,电视和网络,同事、同学、邻居、家人,各方各面,铺天盖地,所有的,都认定她是凶手。

警视厅也没有出现。

百口莫辩,生有何用。

不如一死,了无痕。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全民谋杀的盛宴,即将结束。

警视厅出现了。

以电视解说员介绍的方式。警察逮捕了一名涉嫌偷窃的被采访者,ta供述,白雪公主,是我杀的。

一出现,就是大手笔。

欲扬先抑么。

电视节目向S小姐公开道歉,网友们玩着马后炮游戏。回到家,面对父母的愧疚,S小姐无动于衷。

奶奶,去世了。

朋友,只有她,那个用蜡烛当信号的女孩。

拉面评论员,微博爱好者,电视台合约工,跪在曾经给他的镜头下跪的父亲面前。

他与S小姐面对面,互不相识。

他的标签:无关者。

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有。

至于凶手,大多数人都能猜个大概。值得一提的是,凶手的杀人动机,简单到像是编的,正常人怎么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去杀人呢。

放在这个故事里,不可能就成了可能。

一个千夫所指,动机满满的嫌疑人没有杀人,一个简简单单,拥有不可思议动机的人,杀了人,不足为奇。

杀人事件是,最表面,导演用在悬疑上的笔墨不多,案情也不复杂,这只是牵引观众别离开椅子的把戏罢了。

网络暴力和人言可畏是,能让人一眼分清,侧重点似乎在此。嘲讽和批判的力度足以产生震撼效果,但题材过于陈腔滥调,观众有一定的抗性,影片的结构也没有特别耳目一新的地方。

全民谋杀的盛宴,噱头而已。

人的记忆都是可以捏造的,大家只挑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话来说。

这句话,是本作的

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句话。

回忆的画面,是虚幻的,虚构幻想,有真有假。与上文的“真实”相对应。

观众看见的镜头,真实存在的就是真实的,回忆发生的就是虚幻的。

虚幻,代表大家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话来说

能不能分得清,孰真孰假,全看造化。

这句话里的“人”,指所有人。

跟《罗生门》比,本作人物更多,关系更复杂。本作的终极讲述者,S小姐,与樵夫不同。

樵夫是旁观者,观众就会客观的分析。

S小姐是弱小无助,被冤枉的当事人,观众就会被主观意识左右------同情。

这不是个好习惯。

恶人的回忆是虚幻的,善人难道就不会么?

S小姐笔下的真相,真的是,真的么?

真的是,真的么。

全民谋杀的盛宴,没有结束。


PS:

1、不算剧透吧。凶手是谁,没说。所有人,都隐去姓名。我觉得不算。

2、即便剧透,也没关系。这部电影的看点,是细节,细节,细节。

3、剧本难,剪辑更难。

4、大学闺蜜寄信后,采访从小学开始,错落有致,技巧好。

5、电视台合约工的执行力,秒杀凡人。

6、没有一个警察。

7、跟《告白》同一个作者。

8、认真看细节,S小姐的回忆,有问题。


评分(满5):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4.0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争取不剧透影评《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一场全民谋杀的盛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bb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