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12/棺材的故事/庞国义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3f18b-1515991455990)]
石桥广角 已关注
2017.11.28 22:12 字数 2157 阅读 115评论 4喜欢 4
棺材的故事
文/庞国义
家住石桥铺老街东场口的窦老太爷,生于清光绪年间,经历民国,到共和国文革时期已60多岁,算是三朝人士了。我们两家是对门邻居,5米宽的街距使我们天天开门相见。
窦老太爷是木匠出身,辛苦忙碌了大半辈子,挣下一间位于街口的大瓦房,养大了非常争气的一子二女,过着衣食无愁的平民小康生活。
大儿子是个读书人,解放前读过一些书,接触过进步人士,经常阅读《新华日报》之类的进步刊物,险些被国民政府列为激进分子抓进监狱。重庆刚解放,就直接参加革命工作,入了党,被组织调派到贵州某地一个工矿当了书记。两个女儿也参加了工作,成为领工资吃饭的人,并相继嫁人生儿育女。
窦老太爷晚年该享清福了,可他闲不住,仍旧拿起推刨锯子扁刀锉子,做些水桶板凳筲箕刷把之类,每逢赶场天,摆在家门口卖给居民农民,日子过着很滋润。后来政府号召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私人搞自由买卖了,他也就免费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修修水桶,补补篾席。
我多次奉父命到他家借木工工具,诸如锯子、锉子、推刨、斧头、木钻等,他二话不说,取出工具调试好,或摸摸锋口,递给我,十分爽快,尽最大可能帮我父亲使用工具提供方便。
我和邻居小孩经常在他家的刨花堆里寻找边角木块,那种小三角形或小弧形的小木块被我们找出来,当作玩游戏时的小木枪使用。他一点也不恼怒,总是默默地将我们弄得满地的刨花用扫帚扫到一堆,整理干净作数。他平时不多言多语,我从未看见他与别人红脸争长论短,在我们那一地段口碑很好,街坊邻居提起他都伸出大拇指称赞他是个老好人。
窦老太爷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百年之后能土葬,本来嘛,中国自古就有入土为安的习俗,寿终正寝,带着一副好棺材到阴间享用,是为人生一大喜事,称为“白喜”。
从我记事之日,就看见对门的窦家,在临街的堂屋一角,搁置着一副棺材,那棺材有2米多长接近一米高,用厚厚的柏木做成,每年用油漆刷涂一遍,显得敦实厚亮,过路人一瞧见,少不得夸奖一番:“好一副棺材!”窦老太爷听后很是得意,张开缺牙少齿的嘴巴笑活活的不置可否。
1958年大跃进时期,政府在市郊的石桥铺附近修建了一个殡仪馆,宣传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提倡火葬,窦老太爷不以为然,说历朝历代只有和尚是火化的,有哪个官家和百姓会用火来烧自己哟!他之所以提前做好棺木,就是表明自己土葬的意愿和决心。
棺材摆在临街的堂屋太惹人眼。60年代初期,有好几起过路人问他棺材卖不卖,愿意出高价购买。窦老太爷说再高的价也不卖,一口回绝。
1966年,闹“文革”了,一群手臂上戴着红卫兵袖章的学生娃儿路过此地,看见棺材,就要破“四旧”,说保留棺材是典型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必须破除革掉。一名学生娃儿气势汹汹地声称,限他一周之内必须把棺材处理掉,否则后果自负!
第二天,窦老太爷用几床草席把棺材遮盖起来,那群红卫兵却没有继续来找他的麻烦,听说他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去全国各地大串连,学习打倒刘少奇,造走资派的反的经验,早把此件小事忘掉了。
重庆武斗期间,在战场上被打死和在路上被流弹打死的人不少,除了无人收尸的,凡有家有室的人死了,有一些是土葬的,尽管那些棺材只是薄薄的一层木板,好歹也叫入土为安嘛。
1968年夏秋之交,市内武斗已经不那么激烈了,到处都在搞大联合,大小单位都在筹备成立新生的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窦老太爷含着叶子烟杆,站在街口,喜滋滋地说,武斗结束了,要过太平日子啦!
然而,他对时局估计过于乐观,高兴得太早了。革委会虽然成立,重庆市的武斗并未完全熄灭,两派的争斗时起时伏,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却说炎热天的一个上午,窦老太爷发觉自家大门情况异常,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伙拿枪的人,冲进堂屋,要抬他家的棺材。窦老太爷一边问你们是哪里的,一边不顾一切扑向棺材,要阻止这伙人抬走,但对方人多,把他拦住了。
四名赤膊大汉熟练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绳索,朝棺材两头一套,抬起棺材就朝外走,窦老太婆和小外孙哭哭啼啼拉住绳索不准走,也被强行拉开,小外孙还被重重的摔倒在地。
街坊邻居围了上来,谴责这些人怎么连棺材也要抢?几个拿枪的用刺刀逼开群众,大声喝道:“让开让开,不然刺刀见红啰!”群众被刺刀逼开一条路,四个大汉抬起棺材就走。
到了马路边,把棺材装上早已候在那里的一辆卡车上,一伙人跳上卡车,在十字路口绕那棵法国梧桐大树转了半圈,朝市中区方向绝尘而去。
可怜窦老太爷瘫坐在椅子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棺材被强盗们抢走,气愤得说不出话来,真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世道?后来他哼哼唧唧的倒在床上,大病一场,许久没有出门,搞不清楚他的宝贝棺材被哪个挨枪子的短命鬼占用了?
在那个动乱年代,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偌大一个重庆城,许多死人伤人的案件都查不清楚,何况一副棺材?他家只好自认倒霉了。
窦老太爷经历了那次劫难遭遇后,福大命大,病好后居然身体比原来更加硬朗,与老伴一起又活了整整30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
进入九十年代,市政建设高速发展,郊区已经与城区紧密连在一起,变为典型的城市街道,国家对殡葬管理更加严格,一律强行禁止土葬,棺材对城市人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了,但那个荒唐年月发生的荒唐事件在街坊邻居的脑海里却挥之不去。
也许是冥冥天意,好人自有好报,老两口直到90高龄才相继谢世。他们的儿孙和街坊邻居将后事办得热热闹闹的,然后送到火葬场,他们已经不知不晓,无法怨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