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权威期待的力量”,昨天我们分享的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我们自己说的话,就象是生命预言一样,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育者教育我们的话,我们从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就形成了我们对事务的认知,由于这种认知是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自恋的本能认为这些都是对的。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用这些认知经验作为行动指导。固定的行动方式+反复的心理暗示,就形成了我们与别人不一样的人生经验。
罗森塔尔效应和自我实现都有预言的效果,不同之处在于,罗森塔尔的预言来自于他人对你的期待,而这个他人,通常是指你心中的权威人士,比如父母,老师,权高位重者,就是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人。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今天就讲罗森塔尔吧,要了解这个心理学名词,一定要先了解罗森塔尔实验。
这个实验发生在1968年,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
奇妙的是,8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将“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来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是老师们通过情绪、态度影响了他们。
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时期最有权威人的就是父母,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有可能影响自己的一生。
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仔细想了想我的童年。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妈妈说我是个粗心的人,一直说我粗心大意,心不细腻。
还有就是四年级的时候,新来了一个班主任,在我心里,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很喜欢她,也很期待自己也成为她那样有魅力的人。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她座在讲台边说:“细心的同学可能都发现了,我喜欢在白天的时候开窗户......”下面的话,我就完全没印象了,因为我只记住她说“细心的同学...发现......”
完了,我当时想,我不属于细心的同学,因为我对她家窗户完全没有印象。
从那以后,是粗心还是细心就成了我的心思,从我权威领袖们那里得来的反馈,看来粗心并不是个好事情,可是怎么样才能细心呢?又没有人教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就带着“做事要细心,但我是个粗心人”的困惑懵懂前行。
这两种完全相左的理念对我来说是分裂的,一方面我要求自己细心,一方面又用粗心给自己找借口。好吧,终于造就了这个有点分裂的我。
直到后来参加工作,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每天都要处理报价,订单,标书,合同,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特别细心。(吐槽一下,现在想来,上班前做职业规划多重要,如果我知道这份工作需要这么细致和耐心,可能我就不会去了(送自己一个大白眼)。
但是,也正是这份工作的需要,加上领导细致严格的要求,反倒养成了我细致的习惯(请注意是习惯,此时还没有形成个性),后来还是@芹姐说,“你好细心呐”,我才知道,啊,原来这就叫细心啊,细心就是多看几遍,一个字一个字的审核,不要出错就叫细心啊。显然,我并不欣赏这种能力。
发自内心的说,直到现在也不是特别细心的人。如果有那么一点点细心,也是工作中养成的习惯。
就因为这个“细心与粗心”的BUG,让我多少年来一直在寻觅真正的自己,以致于现在依然在寻觅,意外的收获是,为了寻找自己,我学习心理学,性格分析,天赋优势等各种课程,而这些课程又造就了现在的我,还好,我喜欢现在的自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
正是因为童年对自我认知的缺失,才会在成年后不断的寻找真知,并且在寻找的路上,遇到了心灵的伙伴,和想要追求的事业。
这也许就是因祸得福吧。
祝福自己,祝福同样有困惑的人,总有一天,活出自己,活明白的时候,人生就敞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