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地名文化大讲堂|召信臣与南阳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地名承载力极强,蕴涵着一个地方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召信臣就是南阳地名文化中一个标志性的印记,不管是召父杜母的成语,还是召父渠等水利工程,还是信臣路的路名 。凡事皆有因果不虚。今天就召信臣与南阳讲几点:召信臣,字翁卿,西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以明经甲科为郎,曾任谷阳长和上蔡 长,汉元帝时,历任零陵太守、南阳太守,后任少府,位列九卿。据《汉书.循吏传》记载,召 信臣有“惠政”,一生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政绩卓著,在当时对全国官吏政绩的考核中 “治行第一”。史籍记载,召信臣一生“好为民兴利”。他一生清廉正直,勤劳刻苦,关心民间 疾苦。他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之“本”,是国民生计之“本”,因此他竭力主张发展农业 生产,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西汉晚年宣帝时,召信臣出任南阳太守。为了鼓励农民积 极发展农业生产,召信臣经常出入于田间地头“躬耕劝农”,还时常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很少在衙门里呆着,不是到这个乡就是到那个村,每天都忙忙碌碌,在农村中到处奔波,公 务紧张的时候,就在地里吃饭和休息。他从不摆什么官藥子,总是用在农村中的各种机会 访问民间疾苦,了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尽力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特别是 在带领人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召信臣通过在农村中深入调查,发 现南阳郡的各条河流一般比较瑞急,挟带了大量泥沙,容易使河道发生改变。为此,他就组 织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地修堤筑坝,把河道固定下来,并且在两岸“开通沟渠数十处”,引水灌 田。为了防止流沙淤塞河道,便于调节水量,他让人们在各条沟渠里都筑上“水门”。这样, 天旱时可以引水灌溉,天涝时可以排水防涝。进而,他还订立了灌溉用水制度,刻石碑立于 田畔,以防争水,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溉田三万余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召信臣还通过加强法治和加强吏治,有效地解决了 当时有些人轻视农业、破坏农业和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秦国灭亡韩国后,曾 将大批世家大族、豪民富户迁到南阳来,这些人及其子女,讲求享受,生活奢华,不愿从事农 业生产,热衷于经商牟利。同时还有一些官家富户,世世代代不从事农业生产,其子弟成天 游手好闲,不但轻视、蔑视农业生产劳动,还横行乡里,破坏生产。召信臣认为,不改变这种 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发展农业生产是十分不利的,为此,他采取了坚决有力的一系列措施。 对那些游手好闲的官宦富豪子弟,他严加训斥管教,对于那些横行乡里,直接破坏农业生产 的人,他按情节轻重依法加以制裁。对于南阳郡所辖的府县官吏他也严加整肃,如果本人 不重视农业生产,或放纵子女脱离农业生产劳动,游手好闲,他就撤他们的职。这样,游手 好闲的人大大减少,原来外出的百姓逐渐返回,不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逐渐增加,而且无事 生非的人也大大减少,社会风气大大好转。据史籍记载,当时“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 之,户口倍增,盗贼、狱讼衰止'
此外,召信臣还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当时,许多官宦和富豪人家,在办理嫁 娶和丧葬红白喜事的时候,热衷于讲阔气、摆排场,大宴宾客、糜费无度。召信臣认为这是 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也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因此提出应加以 反对和制止,大力倡导节约俭朴的好风尚。
在召信臣尽心尽责、不辞劳苦的努力下,南阳得到了大治,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产 量大幅增加,社会秩序显著好转,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吏民亲爱 信臣”,为了表彰和纪念他的功德,召信臣去世后,人们在他家乡寿春和南阳为他设立了祠 堂,并尊称他为“召父”。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皇帝下诏,每遇年节,南阳郡守都要率属官祭祀召信臣。
1
信臣路
南阳有个信臣路。城区北郊,一条大道横贯东西……这条大道是312国道的一部分,南阳人习惯称之为“312国道”,它真正的名字其实叫“信臣路”。将312国道城区段取名“信臣路”,是为了纪念南阳历史上受民众爱戴的治水名臣召信臣,也追溯出了一段有关“父母官起源于南阳”、“南阳自古重视兴修水利”的历史记忆……
公元前48年,召信臣守土南阳,亲自“劝民农桑,去末归本”,并且身体力行,“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使“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召信臣在任期间“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效益显著的南阳灌区。
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召信臣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除召父渠外,还有今宛城区境内的马渡堰、上石堰、玉池堰;唐河县境内的黑龙堰、白马堰、豆城堰;新野县境内的沙堰;邓州市境内的六门堰、钳卢陂、下默河堰、三朗堰…《汉书》中,两次将召信臣列为西汉“治民”的名臣,称其“对南阳的贡献足以和李冰对四川(修都江堰)、史起对邺县(引漳灌溉)的贡献相媲美”。
2
召父杜母
两汉时期,南阳水利发达。元帝时,九江寿春人召信臣任南阳太守,他提倡兴修水利,“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汉书·召信臣传》)当时的南阳召父渠与“郑国渠”所在的关中、“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并称全国三大水利区。 东汉初年,杜诗任南阳太守,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后汉书《杜诗传》)对西汉时所修的陂、堰加以复修。水利促进农业,南阳“因其利而富之”,“比室殷足”,召信臣、杜诗提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轻刑薄赋,爱民如子,被吏民尊为“召父”、“杜母”。“父母官”这个称谓,便是从成语“召父杜母”演化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