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好友推荐,有幸参与了荷风书苑组织的《红楼梦》读书会活动,并朗读了《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中贾琏这个人物角色的相关内容,同时亲自体验了话筒传音的环节,感触颇深,让平平淡淡的夜晚填满了沁人心脾的书香和思想碰撞的花火,现将我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的所思所想分享如下。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读一本好书也好,看一部影片也罢,重要的不是其中的情节,也不是美丽的词藻,而是透过写满文字的纸张和精妙的框架构思所产生的,经过深入思考领悟得来的道理以及能够对现实生活产生意义的想法,它们会与你现在的人生观、价值观碰撞、融合,生成新的认知,进而影响你的言行。当然学以致用才是最最重要的,否则就不会有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名言流传千里。《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最吸引人的部分,也就是柳湘莲和尤三姐的悲剧爱情,本是一对真命鸳鸯,因为宝玉的几句话,最后以尤三姐自刎和柳湘莲出家结束,无不令人叹息,终究美丽的爱情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究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局,究竟作何缘由,且看下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并不是说耳朵听到的就不是真的,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而是说一切事情的真相需要你亲自去探寻和查证,虽然这是让人听着耳朵容易起茧子的老套道理,大家都明白,心里都清楚,但是最最重要的道理总是很容易被忽略。试想,假如柳湘莲是一个较真的人,万事都事必躬亲,亲自去验证事物真伪,而不盲目听从旁人之言,想必他和尤三姐会是另一种结局,或许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男尊女卑、女子贞洁至上的观念会变成阻碍男儿去验证真伪的拦路石,毕竟真正敢于去挑战世俗思想的勇士少之又少。时代的大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生于现代的人们是幸福的,特别是女性,这个时代,或者说这个国度给予我们更多的包容性,我们在享受丰盈物质世界的同时,更能保持在精神世界中的独立性。我们的人生将不再设限,情感上更自由,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约束去追求真善美,去检验舆论和流言的真伪,只要你愿意。除去封建社会环境的影响外,我们可以试着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去剖析。

人的性格性格大致可分为力量型、完美型、活泼型与和平型四种类型,现实世界鲜有纯粹一个类型的人,大都是两种或者三种类型组合在一起的综合型性格。像《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说的那句:“我本有意,定要一个绝色女子”,绝色已经说明他是一个偏向完美型性格的人,长辈常常告诫我们说:少说绝对的话,少做绝对的事。德尔斐神庙上刻着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无过度,都是在告诫我们把握一个度,别过于追求完美。换句话说,完美型性格的人偏向于一种极端的性格,这是一种性格缺陷,柳湘莲完美型的性格或许就是悲剧开始的一个缘由。一个巴掌拍不响,尤三姐的性格特征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她为情而自刎这样的行为,也反映出她是一个偏向于极端性格的人,再加上她性格刚烈,有力量型性格的因素,最最关键的是,她对同样拥有极端性格的柳湘莲又一见钟情。一见钟情在心理学上也是一种性格缺陷,它是一种对父母的爱和依恋映射到某一位异性身上的情感,这种理想化或者说浪漫化的情感和现实的差距一触即发,最终产生的结果自然不够理想化,悲剧不可避免,必然发生。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塑造悲剧的高超手法,他出生在江南织造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环境里,见多识广,锤炼出他洞察人心的本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里的把握才能如此有度。


悲剧纵然使人感伤,但是就像书友分享的那样:最终柳湘莲真正理解了尤三姐,也明白了自己听信他言未经检验的冲动,让他真正成长了。或许在当时的环境他没办法去倾诉内心的悲痛,选择出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静心修养反省己过。思想改变行为,行为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说明人还是需要从思想层面革新自己,这是根基,性格其实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不了的是自己的惰性和安于现状的态度。我想柳湘莲经过这次悲剧爱情的打击,会真正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周遭,从思想深处开始逐渐转变,未来再遇到心仪的对象,他不会再说:“我本有意,定要一个绝色女子”,而轻易去否定一个异性,而会选择亲自接触听从内心的声音。

最后,感谢荷风书苑给给众书友提供了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让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各抒已见、共同成长,有时间我会再来参加读书会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