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自己每次看到侄儿“不乖”或者是捣乱或者“欺负”小宝宝的时候,一下子就感觉有很多火要发,而且说多少次他都记不住,过一会又是那个样子。
仔细想了想是什么触发我的怒点呢?
1、捣乱的时候会把家里的玩具等等弄得一团糟,也不收拾,还得我收拾。
2、每次惹小宝宝的时候,手劲儿大,而且他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知道轻重,我怕伤着小宝宝。
回顾每次我怎么处理这个事?
1、跟侄儿说不要欺负小宝宝。(仅仅刚说完管用)
2、也会和侄儿说:你跟小宝宝玩,别戳他。(可能侄儿不知道怎么跟小宝宝玩,我只说玩,这个不具体太宽泛了)
但其实我做的根本不起作用。这个事情,我觉得主要问题在我,一是侄儿触发到我的怒点时,我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不去分析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问题,二是我不太会跟孩子沟通,而且词汇量也特别少。
我需要做的有几件事:
1、控制住发怒,其实发怒解决不了问题,多动脑筋想想问题在哪儿,如何解决问题。
2、补充自己教育孩子的词汇量。
改变的具体方法有以下:
1、不威胁,指出孩子需要承担的结果
比如,侄儿戳小宝宝或者打小宝宝的时候,我应该说:你打伤小宝宝是需要给小宝宝包扎的。而不是说: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欺负小宝宝就要欺负,你这么欺负小宝宝会伤着他的,你再欺负小宝贝姑姑会打你。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类似的台词:
"玩具玩好后要放回篮子里"”VS“”你怎么又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
“如果你弄坏了这个玩具,就没玩具可玩了,好可惜啊。”VS“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得爱惜玩具?以后再也不给你买了”
“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做完。你选择自己做,还是妈妈帮你做?”VS“”我数到3,你再不做我就……
使用这一招的关键是要保证孩子最后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执行,也就是说当孩子抗拒的时候,家长要有耐心的把这些句子拿出来反复和他说。
这么做是要让他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行为和选择都是有代价的,自己需要负责。
2、给坏行为一个替代方案。
比如:侄儿欺负小宝宝,我应该给他拿个娃娃让他欺负。或者换个方法,问问侄儿,姑姑欺负你,你觉得行不行?或者问问: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还手吗?或者跟侄儿说:你很想跟小宝宝玩是吧,只是不知道怎么玩,那姑姑教你一个方法,你把老师教你的,拿出来和小宝宝玩,好不好?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类似的台词:
“蜡笔不能扔,我们可以找一个其他的东西来扔,扔球好不好”VS“不准扔球,不然又要打碎玻璃杯”
“墙上不能画画,妈妈这里有一张纸,我们可以在纸上画”VS“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在墙上画看看,又把墙弄脏了吧”
使用这一招的关键是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替换方案,孩子也许并不想用画笔,只是想扔,那么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可扔的东西上,就解决了冲突。
3、多肯定少说不
我观察过自己,经常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很不好的语言和行为。
对侄儿我应该少说不,而是多引导他怎么和宝宝玩,不能总是有情绪。这个时候也是锻炼宝宝和侄儿社交能力的时候。其实侄儿也可乖可亲,宝宝快掉下去的时候,他知道拽住宝宝的腿,有好吃的也给宝宝吃。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类似的台词:
“我们在走道里要慢慢走路”VS“不许在走道里奔跑”
“在公共场所,我们要轻轻地说话”VS“吵死了,不要大叫”
“妈妈听到了你等我做完菜就过来帮你”VS“不要再哭了,妈妈也在忙,没看到吗?”
使用这一招的关键是,要把所有家长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包装成正面描述的期许。当孩子遵守了这个期许后,一定要兑现诺言或者进行正面强化,比如:“谢谢你的等待,妈妈忙完过来啦,你告诉我,我需要怎么帮你?”
4、另外还有个大绝招,对孩子说:妈妈爱你,但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
当孩子感觉很糟糕时,我们是无法教他如何守规矩的,只有当孩子感觉好的时候,他们才会表现好。这个时候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爱你,但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
家长要时常观察自己,在脑海里预演经常容易发火的场景,想象一下下一次可以怎么说、怎么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