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
初高中时羡慕过那些,走在路上能认出各种车标的同学。
但那时对车的交流,仅限于能否认出车标。而我的羡慕也仅仅是出于,对自己课外知识匮乏的惭愧。
如今我能辨认的车标可能增加了几个,但汽车却发展得和香烟一样——
在同一品牌下多了很多档次,早已不能单凭品牌来区分高下了。所以在车的认知方面,我终究还是继续 “落伍” 着。
但身边同伴在围绕车的交流上,却多了几分别样的意味。
第一次有此感受是三年前国庆回来参加同学婚礼。
当时朋友 Z 带着女友开车而来,车是他女友的,大家停车等人时,有朋友与我们提到 Z 女友的车是什么。
虽然也只说了一个车名,内容上与初高中时完全一样。但那种语气、互相之间的神态,连我这个不懂车的人,也意会出了它应该价格不菲。
但问题在于,这种变化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
上封信提到,社会的主流观点 “是一种中庸的答案,是一种统计学上平均的结果。”
现在看来,一些流传的俗语也有这种效果,比如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这其实就是一种对人的 “物化”。只不过现在一般只听到 “物化女性” 这个词,而忽略了对人 “物化” 的普遍性。
可能这算是传统糟粕植入给后代的劣根性之一吧。
面子
再回到 “车” 上。
我觉得郑强教授举过的一个例子很贴切:“德国人身材高大,但畅销了几十年的却是 pole 车(经济性小型车),反观中国人,把车当成了面子。”
从这里开始,就不得不以我的同事,也是我的师兄作为例子了。
其实师兄的人品非常好,是少有的内心纯粹没有城府的人,对人也和善而真诚,同时家庭幸福美满。
但在工作认识的几年中,尤其是最近的大半年一起上下班的相处中,我发觉他这人有些 “土”。
我说的 “土” 就是这种 “物化”。
但他不是对别人 “物化”,而是把自己给 “物化” 了——用对一些物品的态度,局限住了自己整个人的 “边界”。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让我感到异样,是几年前的这样一个场景——
当时他急需要卫生纸,好像是正要流鼻涕,还是手上沾了油。我把抽纸递给他,他却推辞了,一边说着 “这是你自己买的”(而他要去用公司的免费抽纸)。
到了最近大半年,例子就更多了。
1-他买车之后常送我去地铁站,一路上车子的方方面面,向我这个不懂车的人说了很多遍。
最终我感受到了他的核心意思:觉得自己很机智,选到这款性价比爆表的车。在对车爱不释手的同时,也忍不住想谦逊而隐晦的表达点小得意。即使是对一个不懂车的人。
2-之前在北京时,因为公司办公地点的更换,在漫长的通勤中,我有了看书的习惯。如今师兄不开车时,有一半地铁路程与我相同,所以知道我有看书的习惯。
有几天,他带上了自己类似 kindle 的看书设备来公司,向我介绍。我并不了解,但正好另一同事与他搭话,我便没在意。
几分钟后,等我再抬起头时,发现他们已经扯到了看书设备的 “彩铃” 功能。这顿时就把我给听懵了。
我觉得电子书最大的便捷就是,随手添加书签。而那些做笔记的功能,尤其是对于看文学书而言,手机打字还好,在地铁环境下的 kindle,感觉不怎么用得上。
3-但最为明显的例子,还是手机。我对手机并不在意,因而在上大学时买了三星的 S5,便在去年换手机时买了 S10。
S5 我用了 5 年,手机壳都烂了几个,但一直没有什么换的欲望和理由。
直到有一次出门没带地铁卡,下载 app 时遭遇了卡顿而缓慢的尴尬。于是下班回去就直接下单买了刚出几天的 S10。
对于能用好一段时间的物品,我并不觉得昂贵。但碎屏花了 1800 维修费的经历,还是让我觉得麻烦。打算以后就买 34k 的价位即可。
但现在回想起来,应朋友要求把 S10 从手机壳里拿出来看,已经有过好几次了,只是我一直没有留意。
直到那次地铁上,师兄的一句 “你们三星......前段时间更新后......”。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人被 “物化” 的局限。
前面的信里也提到过这样一种观点:对某一事物的沉迷,是对人的设限。它也是这封信里,我所想要表达的。
车,确实很有实用价值。
尤其是有次坐了朋友十几个小时的车后,我发觉学会开车成了一种必要。
(ps:大学的时候比较 “杠”,不喜欢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比如考驾照)
正如买 S10 一样,根据经济能力和需求,若是能买好车,随带获得一个靓丽的面子,没必要掩藏。
但一开始就把车当成面子,什么 “男人的车库应该要有......”,那就有点像是一个巨婴在挥舞玩具了。
这就是我对车,对物品的理解。
那么你对 “包治百病” 的包,又是怎么看的呢?
2020年8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