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常听人说乡愁,可是从不曾体会过乡愁的滋味,也无从明白。
长大后学过很多关于乡愁的诗,如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自小离家,多年后回到这熟悉的地方,乡音不改,鬓毛已衰,只可怜这些小儿不认识我,笑着问客从哪里来。
又如我们都熟悉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前,好像地上的白霜,我抬头望着明月,低下头,心里全是思念着故乡。
当时也只看到的是文字带来的懵懂,却全然不知,写文字的人心里有多么愁苦。远离家乡的心情,一点一滴,一丝一缕,是多么惆怅。
直到后来,自己外出求学,亲身体会到离家的不易,才理解诗人心里的感伤。
上初中第一次离家,当母亲把我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心里还满是期待和新鲜,可安顿好我她要走时,我才有了惶恐不安,她一转身,我便泪落。
慢慢地,由抽泣变成放声大哭,再到歇斯底里的叫喊,那一刻,真是仿佛天都塌了。
其实,当时的我也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想家,只是那一种悲怆突然就涌上心头,挡不住。
后来初中毕业,该去更远的地方读高中,我自然不会再有很重的情绪轻易表达出来,但那一种被称作乡愁的思绪,依然还在。
有次读书,读到诗人赵瑕的《江楼感怀》: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联想到自己,那一刹那,就明白了乡愁的意义。
我独自一人登上江边的高楼,思绪纷然,满腹忧愁。看着那月光清明如水,清澈的水又好像天空那般空灵。想起曾经一同望月的人现在何处,眼前的风景,依稀好像去年。
慢慢长大,离开家乡去追寻更远的地方,曾经的小伙伴也各自奔走,只剩下一起欣赏过的风景,还在那里,还是旧时的样子。
读懂了古人,也读懂了乡愁。
乡愁就是在漫长的夜晚,想起家乡熟悉的月光,和月光下的树与小溪;乡愁就是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想起家乡的满山雪白和冬眠的生灵;乡愁就是在品尝异地美味的时候,想起家乡的特产和粗茶淡饭。
即使是想,我们也得在异乡漂泊,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去更远的地方,追求更好的自己,所以,即使是想,我们也没有理由放弃,只能把思乡深深埋在心里,不断的开始自己的艰苦拼搏。
现在的我已经慢慢适应离开家乡的生活,慢慢适应了异地的风俗和人。
哪怕故乡物是人非,好在,和去年一样还在的风景,供我怀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