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总统跟选伴侣 谁歧视大
加里·贝克尔(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创者——他相信经济学可以用来分析人的所有行为。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受导师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启发,对歧视问题产生了兴趣,认为可以将歧视放到金钱追求和市场规律的框架中考虑。贝克尔认为,任何歧视行为,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歧视别人的人,他自己也要承担代价。越是唯利是图的雇主,由于他要追求金钱收入的最大化,那么他对雇员的歧视就越少。
一般人认为,歧视是一个单向的行为,歧视别人就是欺负别人,只会对被歧视者造成伤害,怎么歧视者也会付出代价呢?
课程主题: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课程来源: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的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当歧视者歧视别人的时候也要付出代价,这好像是在为歧视者辩护,在道德上很难让人接受,那到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壹 歧视的起源
歧视有两个最根本的起源:
1. 偏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比如我喜欢打篮球,那当我去打篮球的时候就不能去踢足球,这个时候我就对足球产生了歧视;很多企业喜欢录用男性,那对女性来说就是歧视。
2. 信息不对称
我们有一种天生的倾向,当发生危险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逃跑,比如你身边出现了一只老虎,你会怎么办?当然是逃跑,假如这个时候有人跟你说,没事,这个老虎不吃人,你不用跑,你肯定会想这个神经病,还是会跑。这其实就是一种歧视,你把对一般老虎的印象来判断这一只老虎是不是危险,你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这个老虎到底吃不吃人?这是因为这对你来说风险太大了,一旦判断错误将失去的是生命的代价。
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是以偏概全,但是这相对于你付出的代价来说其实是值得的。
这让我想起了人类为什么能存活到现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些不太理性的判断,那些去了解老虎到底吃不吃人的祖先造就被老虎吃了,他的后代也不会留存到现代。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当中,这些极度危险的事情已经很少了,如果我们还是以这种思维方式去面对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贰 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
现在中国还是有地域歧视的存在,比如东北人怎样怎样,山东人怎样怎样,河南人又怎样怎样等等,这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这样判断对我们来说更加省事,也更加安全。
当我们以这种以偏概全的态度去做判断的时候,就要为之付出代价。比方说,马云早年到处找人投资,如果你是个投资者,不喜欢他的长相,没把钱投给他,那你现在可能后悔极了。做出错误的歧视,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我们会明白,歧视造成的后果越严重,我们就越有积极性去减少歧视。如果歧视带来的后果不太严重,我们可能随随便便就歧视别人。
这其实就说明,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叁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深圳,另一个是云南的某个偏远小镇。这两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歧视更严重?当然是偏远的小镇歧视更严重。因为在小地方,歧视别人不会有多大损失,而在深圳 这样的地方,如果你要进行歧视的话,你跟本没法跟人合作的,会承受巨大的损失。有时候,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心胸宽广,人们不歧视别人的心态,是在竞争当中慢慢学习而得的。
不同行业,歧视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如果我想在身上刻很多文身,想在鼻子上面加一个鼻环,还想梳一个小辫子,那么,我是在一个国营企业里面受到压力更大,还是在一个互联网企业里面受到压力更大?显然,我在互联网企业里受到的压力会小得多。因为在激烈竞争的互联网企业里,同事更看重的是我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而不是我某个方面的喜好。
所以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数派的避风港。如果你是一个少数派,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上面,卫生习惯上面,还是在性别取向上面,甚至是在政治观点上面,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唯利是图的、只想多挣钱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
肆 课堂小结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歧视的起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偏好,二是信息不对称。而不管是哪一个起源,只要歧视所付的代价越高,人们就越会努力去减少不必要的歧视。
伍 课后思考
人们的歧视行为,是在选总统的时候更严重,还是在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
这个回答自然是因人而异,受众不同,大家的偏好以及相对于歧视所要付出的代价就不同
在我看来,在选择伴侣时,其实已经是处于一个相对激烈的环境了,歧视行为越强,必然要付出代价,歧视必然导致忽视或不重视,在择偶问题上,特别是我这种长相才能还很平庸的,如果在择偶问题上依旧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付出的代价可能就会错过真正合适的人,从这个角度,选举总统时的歧视行为是不是要大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