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出去小浪了一波,聊着聊着发现我们对于过去都有同样的感受,但好像这种感受只能和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说。
好像没有洒脱旷达的基因,对于太多事情容易伤感。而对于我的悲伤,好像我不再像从前一样找朋友一起喝大骂娘,不再找人诉苦,甚至不敢发一条抱怨的朋友圈。
我们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晒自己的旅程。我们真心或敷衍的点赞评论。但总会在朋友圈里看到加班的深夜,疲惫不堪的人。也会看到受了委屈抱怨,却还要屏蔽很多人。还会有刚刚分了手,却强装体面,含泪感谢过往。对于这些,评论单一的可怜,“加油”,“别想了”。
可能以上都是小事。但也许就是这一次,他这一天丧暴了,微信上问你一句"在吗",然后想要和你诉苦,但你却说“在忙”。我们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不要轻易麻烦别人。我们慢慢的把不去打扰别人当成一种素质,甚至美德。所以我们尽量只分享生活的惬意和美好,然后尽量控制自己内心的苦闷。
所以当你的朋友和你抱怨,请你为他擦干眼泪,能伸出的手就别轻易放下,也别劝一个受伤的人豁达,用来约束自己的别来绑架别人。还有不要糊弄他,因为总有一天他会自己糊弄自己。
我一直觉得接受一个人的不好,才配拥有他的好。我们习惯在自己忙碌的时候轻视甚至忽略别人的苦闷,如果可以,多给他一些回应,如果不行,至少不要看到一条负能量的动态时,心里默默想这人真矫情。社交平台可以分享生活,也敢公开悲伤。
上面还是理论,直到现在,我还是不会说和这位朋友相同的感受是什么。
最后说一个我一直认同的价值,“生而为人,务必善良”。
生而为人,务必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