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完就是改卷,改卷后才能评判学生所得的分数。
昨天考试,今天改卷。
因为要放五一假,考试完学生也不回家,继续上课。我们今天在一小改卷,没有教室可用,就在餐厅。
那么多人,空旷的餐厅,回音很大。吵吵嚷嚷的——当老师的,吵嚷起来,和小学生一样样的喧闹不已。

我们改四年级的卷子,我改课内阅读二,共八分的题,四个小题。不知为什么,许多孩子审不清题,不知道题目要求他干什么,答非所问。即使想给他分,也不能呀——有评分标准在那儿放着呢。
如果都答对了,倒是好改。但是多数是错的,而且错的花样百出,你这个错法他那个错法,谁和谁都不一样。唉,我的脑袋呀,我的脖子呀,那叫一个累!
在我做学生时,我的老师就告诉我们“把字写好!你想想,老师在改你的卷子,那边西瓜都切开了,老师是仔细看呢,还是瞟一眼卷子就完事?是你的字迹工整好还是字迹潦草好?”当然是字迹工整好!
及到我做了老师,才真正体会我的老师当年的苦心——字迹,真的可以左右改卷老师的情绪,看到字迹秀丽的,难免会想多给两分。人之常情嘛。
唉,我们今天从八点改到十一点多,工作人员都开始搬来餐具,准备开饭了,我们还有一沓卷子没有合分。一边是叮叮当当的碗筷声,一边是十六加十七的报分声,唉,真是饥肠辘辘。
一个分数的取得,有孩子每天每天的努力,有考场上的搜索枯肠,有改卷老师的仔细判别,还有合分时的仔细认真,还有登分时的准确无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分数。
封建社会,读书人十年寒窗,进京赶考。评卷老师的好恶直接决定你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一张卷子定终身呐!
那么多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能留下名字的,只在当时。许许多多的灿烂的名字,后世传颂的大文学家,都不是科举的宠儿,比如蒲松龄,比如吴敬梓,比如曹雪芹……
科举,科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