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前,不知道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离开学校后,你就再也交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了。
我一度对此深信不疑,可是看到别人毕业后也会结识新的朋友,我又充满了矛盾。我又转而怀疑自己的社交能力。
可是,我发现自己被骗了。
1
我在一个社群学习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欣。当时只觉得很亲切,就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
昨天,我实在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我找她要灵感。她竟然要送我一本书!
我为什么会这么震惊?
在我的潜意识,就算聊得再投机,可是没有见过面,只能算“网友”。我见识过很多网络上要一起坐车到拉萨,可真落实到一些事上,却又突然失踪。搞得我就像个精神患者,自说自话。
虽然我对她的印象很好,不代表她对我也有相同的感受吧。而她送书给我的行为,不也说明她认可了我。换句话说,她把我当做了朋友。
我又回想起了我身边后来认识的朋友们,在我换房时帮我找房的赵、一起学习新技能的小甜、在我沮丧时鼓励我的骆...
好像我现在的生活里,大都是这些新朋友的存在。
我们一起成长,有话可聊,不是朋友是什么?
2
为什么会有“离开校园后,你再也交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的说法呢?
最早说这句话的人大概对朋友的定义是:只看重你这个人,没有利益冲突吧。
从小学到大学,我有过很多好朋友,可后来呢?大部分像“那些花儿”花儿唱的一样,各自散落在天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还在联系。
这还在联系的朋友,我们或许在一个城市,或许有一样的爱好,或许有话可聊。
我有个小学同学,过年的时候无意中碰到的。我们聊些什么话题呢?小学同学的近况、村里的蜚短流长以及孩子的屎尿屁。
这种感觉也很好,可是在我回到北京后,我们还是断了联系。
我或者她,不知道要跟对方说些什么。我们不再有共同的交集,跟对方说自己的事情就像是打扰,因为不能感同身受,因为无能无力,因为明知道没什么可说的。
心里记念着这份情,可不再联系。
3
随着阅历的增加,猛然发现,互惠互利的关系最长久。
刚开始觉得很悲凉,可后来想想便也释然。
因爱结合的夫妻,如果没有了可聊的话题,就算在一起也是貌合神离;
因喜好相识的朋友,如果没了生活里的鸡毛蒜皮,也难免渐行渐远;
因愿景合作的伙伴,如果没有了利益的支撑,也会一拍两散。
......
说到底,拿价值换价值。你对我有利,我对你有益。一起合作,皆大欢喜。
那么,你对朋友怎么定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