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读周国平先生的《最适宜的位置》,里面提到,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宜的位置,它一直在哪里等着你去找到它。我很喜欢这种想法,就好像我相信我的另一半会在前方等着我去寻到他。
然而,这种最适宜的位置,并不代表我能“守株待兔”。它提供一种安全感,一种念想,但不供给路径。它在什么位置、长什么样子完全依靠寻找人本身。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一个广告。这个广告说道,世界上的电视节目有很多种,但不是所有节目都适合小朋友看。这种“不适合”是如何定义的呢?是根据大人们的经验总结吗?还是诸多小孩子试验得出呢?所以,最适宜的位置,可以分两种观点看待,一是别人眼中的最适宜的位置,二是自己眼中的最适宜的位置。这两个观点有时重合,有时交叉,有时截然相反。到底哪个观点才是对的呢?这种“对”又要如何定义?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最适宜的位置在哪里。最适宜的位置,会不会很舒适呢?还是说一样经历痛苦、迷茫、不安和麻木?最适宜的位置,是指与心灵的契合度最高的位置吗?这世上,有多少人真的能找到自己最适宜的位置呢?这其实就跟找最心仪的爱人一样道理吧?
这是个潮湿的下午,多云无雨。人很容易在这样的下午感受到慵懒。此刻,我感觉内心一片茫然,真相在哪里呢?我时常在想,我是否能找到最适宜的位置呢?朋友鼓励我不要放弃,说我只差一个时机。那么,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我只是觉得,如果人降生于世,必定有他/她的意义,那究竟要经历怎样的追求过程才能获得这个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吗?如果是,那么最适宜的位置,也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吗?
太宰治在《奔跑吧!美乐斯》中写道,究竟是等待的人痛苦,还是被等待的人痛苦?无论如何,我都无需再等下去了,这才是最痛苦的事。所以,最痛苦的事是没有了信念、没有了追求的必要、没有了向上的要求。我到底是在等待着,还是被等待着呢?但无论如何,我想我还是在经历痛苦的阶段中,这起码是一件好事吧。
我要对痛苦保持敏锐感,这样的话,生活才变得鲜活吧。也许是这样。我惊讶于自己竟然打出了这样的文字。有多少是来自我潜意识中的呢?在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好像不能浪费时间,但又不知道要干嘛。其实,努力地让自己活着,就已经很对得起时间了,我可以这样理解吗?我并不是活在最底层的那个人,比我不幸的人比比皆是。或许我只是受着潮湿的天气影响,难免要多愁善感一番。
那就这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