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不谈历史上真实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究竟如何,我们不谈铁血团长谢晋元到底死于战场还是被汉奸所杀,我们不谈爱国女学生杨慧敏是林青霞演得技高一筹还是唐艺昕版更得人心。我只想写下自己观看《八佰》之后的真实感受。
有谁知道一座桥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座桥叫做浙江路桥,又叫“老垃圾桥”。桥身不长,从桥头便可望到桥尾,跑完一座桥的距离也用不了几十秒的时间。可是当你站在历史的长河上往前翻看,你就会发现曾几何时这座桥的距离实在太远了,有多少拼尽全力,付出生命也走不到桥的另一边。
影片刚开始就向我们呈现了一副略带夸张而极具讽刺意义的现象。河的一边战士们热血奋战,死伤无数,河的对岸人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河的一边战火连天,炮声不断,河的对岸欢呼雀跃,烟花漫天。正如影片所说的河的一边是天堂,另一边则是地狱。
影片名为《八佰》,可是真正坚守到最后的只有一半人而已。正是这一半人抵挡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河对岸的中国同胞和外国人肃然起敬,为之落泪。
这奇迹的背后是抗日救国的坚定思想,是血肉之躯筑成的不倒长城,是平民英雄舍身成仁的拳拳爱国心。
影片第一个泪点便是郑恺演的陈树生那纵身一跃。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四行仓库摇摇欲坠,陈树生第一个主动在身上绑好炸药,喊了一声“陈树生”,就毅然往下跳。
正是他这个举动让身后的战士前仆后继地绑好炸药,一个个排着队。排队干什么?排队等死。他们在跳下去之前大声喊着自己的名字。
他们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热血守望的初心会被后人遗忘。
我们不会忘记这些真英雄,历史也将铭记这一刻,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影片中王千源饰演的羊拐是一个典型的“老兵油子”,他抽烟,喝酒,不服管教,但战斗力却很强,对待敌人枪枪爆头,毫不手软,对待年轻的端午,又显示他不为人知的铁汉柔情。
他看不上任何一个人,他看不上魏晨饰演的班长以“精兵”自居,带着优越感指挥他们,他看不上衣冠楚楚的方记者,对这些有钱人与生俱来的排斥,他看不上贪生怕死的“瓜怂”老铁在敌人面前一次又一次的后退。
羊拐早已习惯用“恶人”的外表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和对世界局势的失望。
后来他和朱班长紧紧护住旗子不倒,他把全部身家交给方记者,他把最爱的半包烟送给老铁,到最后义无反顾地加入敢死队。一切的一切表明了这个“老兵油子”身上闪着伟大的人性光辉,此乃真英雄。
河这边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国家领土,捍卫着军人的尊严,终于唤醒了河对岸爱国人士的斗志。他们不再是观众和看客,他们和对岸的战士一样,有着共同的斗志,有着共同的爱国情结。
小流氓刀仔和一群爱国人士展现出了江湖侠士的勇气,以自己的生命接力,为桥的一边送出了电话线;爱国学生杨慧敏不顾自身安危,半夜游过苏州河,冒死送去旗子;赌场女老板蓉姐更是在最后关头砸开自家墙壁,为战士送去宝贵的药物;胆小怕事的大学教授也拿出自家猎枪扫向敌人。
他们代表的是报国无门,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战争的一群人。不论身份与地位,大家都是热血中国人,也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正是因为真实,电影才会催人泪下。生逢乱世,并非人人都是英雄。
记者方兴文刚开始向日本人出卖情报,而在最后过桥的时候,这个曾经的叛徒不顾生死去拿回战士的遗物,枪林弹雨下也不忘帮助伤者。这或许就是他没有说出口的尊重和后悔。
老算盘一心只想逃离战场,明哲保身,对端午说“仗怎么都要打下去,人怎么样都是要活下去的”。没有错,这是一个人在战争的绝望中应该有的情绪,他代表的正是当时战争中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
片中还有许许多多令人动容的场景。端午在短短四天中由一个贪生怕死的农民变成一个舍生忘死的铁血战士;小湖北不愿再逃了,心甘情愿留下来为大部队殿后;谢团长到最后一刻也不忘告诉自己的战士赶快过桥,只要过了桥,就有希望。
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爱国,战争离我们都太遥远了,可为什么当我们看《八佰》的时候热泪盈眶,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的骨子里都热爱着我们这个国家。
你说一座桥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他让一个小孩迅速长大成人,他让一个懦夫变成勇士,他让身处黑暗的人们看到一丝火光,正是这一丝火光最终将照亮整个华夏大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