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寻找生命中那个真实相? ----献给那些在修行路上跋涉的人

如何寻找生命中那个真实相? ----献给那些在修行路上跋涉的人

作者: 乐者s | 来源:发表于2020-02-29 14:18 被阅读0次

   肯于在修行路上跋涉的人,一生中总是孜孜以求,在经过寻寻觅觅的探索后,终是把寻求开悟作为自己的目标,因为开悟是入道的标的。大乘学人都清楚,佛菩提道的修行要经由知见的建立,定力的培养,福德的积淀,三者都是必要的条件。每一种都要有清晰地理路及修行的次第;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而想要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是很困难的。有很多的人说自己是修佛的,还为自己规定说修佛就是做善事;每天跑寺院参予各种法事,也经常的参加一些放生的活动。固然说这些也是在学佛、在做功德,但仍然让人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所作还是知其事而不知事所为。更多的人认为修佛就是打坐,坚持每天打坐,熬腿的、修一念不生的,甚至以为只要坚持不懈这样修定有一天就会开悟,还说只要打坐修得好,就可以由定转到慧。还有些人盲目地听从传法师所讲‘只要口诵某某经多少遍就能开悟’,因而就每日诵经,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亦未见开悟的影子(当然诵经也是有功德的,随着消业积德内心也会有些许的清净),诸述种种,都是由于知见没有建立,对佛法的认识不足,因而懵懵懂懂的浪费了时光,而虚掷一生。因此说学佛首先是要认识佛法,这是重中之重,要能够找到真正的善知识才能得以闻熏到正确的法义,这样才能够在十行位很好的建立自己的信、愿、行。

   再转入十住位开始自己的门外六度的体验和修炼。外门六度的修炼更是离不开善知识的导正;布施、持戒、忍辱的修行都是在消除无明、培植自己的福德,也是深入认知佛法的过程。打坐是定力的修行的手段,依着六妙门的法门指导修行坐法,能够慢慢地培养定力,也为修行四禅八定打下基础。但是动中定力的建立,则不能只是打坐,要通过忆念佛法门才能够很快的培养出动中的定力。很多人由于受所谓的善知识错误的指导,走的是以定为禅的路,这样的修行是一条歧路。有了动中的定力才能很好地在般若慧修习前修习四加行,使自己有力量观行自身的六尘和六识运行,建立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唯识理念,这才是在正确的认知自己。如此才有可能转入参禅证般若慧的修行。

   要知道佛法是心法,对有情众生来说皆有一心;但对于修佛者来说如果每天只忙于念经、念咒、跑寺院做功德,而于佛所说的法不明白、诸多佛经到底是讲什么?这样的学佛人就可悲了;翻开佛在三时(阿含时、般若时、方广时)的所有经典无不是在讲这个心。只不过是在阿含时以传授解脱道为主,隐含讲授大乘法义,但二乘见道确是要见到诸法空相,也就是证得诸法无自性、因缘生之理。这些诸法就是指的众生心及心所产生的法;在般若时为使诸多阿罗汉能够转小为大而传授佛菩提道;有以讲金刚心第八识的《金刚经》,有讲一心通八识的诸识体与用的《楞严经》等经法。无不是要使诸弟子深入认知八识心王,及八个心相应的心所有法,这也是八个识本心的功能性。进而了知诸识及心所有法和合运作所产生诸法的过程,而证知八识心王各自的体与性。

   作为大乘法的核心及入道的标的就是要找到第八识如来藏,只有见到如来藏你才能够真的知道佛在般若时说讲经文的真意,见到了如来藏才是见道了,从此才是进入了佛门,才可以说为是佛的内门弟子。要读懂佛所说的诸法之意,先要闻熏佛所说法义,就是听闻或者阅读的过程,在经过思维修,通过思维观行使所闻熏的法义不再是常识,已经转为自己的知见了,然后通过对自身的认知来验证这些法义的义理;就如《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先说五蕴;色、受、想、行、识蕴,蕴是积聚之义,色蕴就是色身,是由四大依因依缘积聚而成,同样受想行识蕴也是依因依缘积聚而成。这样就要从自身之色受想行识于境界中的现行之法相去观察思维,观察何处何法不离于五蕴我。色是指我们的色身,是物质部分,受想行识是心里的层次,是基于识的功能而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有所领受、有所想象、有所决断、有所行为的时候,背后必然有我们对于环境,对于当前的境界的一个了知的作用在,所以说,受想行这三个蕴其实都是奠基于识蕴(眼耳鼻舌身意)的基础上。

    比如早晨从熟睡中醒来的时候,五阴是什么状况呢?色阴在熟睡的时候还是一样的运作。醒来后第一个觉知(这是受)就是觉知自己的身体躺着,接下来是色身的感知,温度、光照等这些感受之后,随后开始有想—想起今天要办的事情等(这是想),就决定起床了,于是就坐起来开始穿衣,这就是行的部分。在受想行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了知(这是意识)始终进行着,这就是五阴现起的状况。

   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情观察;其实每一件事情中都不离我,都会带着我见在运作。比如;早晨醒来“我”感觉到“我”已经醒了,“我”今天还有固定的早课要做,于是就起来了,“我”感觉天气有些凉,“我”要穿厚一点的衣服,,,,等等不离于“我”。再如到了公共场合“我” 看到了人来人往,“我”听到了很多人说话,,,处处充满“我”的运作。由此观行可见“我”见总是依于色受想行识五蕴而存在,随时以五蕴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总是非常自然地以此五蕴中的一种或几种当做是“我”。当你深入的观行以后就会知道这五法都不是自然生、自然灭的,是有因(如来藏)有缘(往世的无明)才能出生。所有的有情都有生出,从哪里来,为什么能够出生,以及死掉以后会到那里去等等就会一目了然。深入的观行确认五蕴都是生灭法,是有因才能出生,也就是由如来藏出生。但也要有缘,是往世无明的存在以及此一世父母之缘,所以才有此一世的出生。这就证明了五蕴都是空相的,是因缘法不是真实法。还如要善于区别诸法的差别,意识总是慢于前五识出现,当一个物体瞬间来到眼前时,你会先看到物体的粗形,大体的颜色等,再经一瞬才进一步分别出形状、大小、颜色及具体的细项,这就是眼识与意识之间的功能及作用的验证。再有这一个物体向你飞来的瞬间你所做的反应是谁来完成的呢?(有人说这就是真我)其实是意根的作用。认识自心就是要这样的去证知。

   再来说修定和修慧的关系,很多的人以为我只要修定就好,待到定的能力提高了就会有慧产生,这是典型的盲修瞎练。首先说定法的修得也不是单纯靠打坐而成,而般若智慧的修得也不是仅靠修定而来。所以有定不一定会有慧,但是没有定一定不会有慧,因此要修定还是要先建立三乘菩提的知见,按照佛所说法,依次第的观行透彻,也要累积修行的功德,才有可能得慧。

    如何修定历来是修行人的一大难题,也是修行的第一步,每天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妄念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去克制,因此就有八万四千法门。很多的人以打坐为基本的修行手段,希求通过打坐能获得智慧,其实打坐能成就智慧禅观、也能成就四禅八定,但只是打坐是难以开慧的,也就是不能成就般若慧,其前进的路总是有山一样多的难题,稍有偏差则荒废一生。较为容易上手的修定方法还是念佛,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念佛与修定的关系,最难的关口是通过念佛能够使散乱的心静下来,这就是要下大力气把听念佛的声音作为主要关注点,要把这个声音放在头脑中,静静地看着祂,开始会很难,不知道还要把这个声音放在一个位置,就要下力气找到一位置,如放在头脑中会头疼,放在眉心会眼睛痛等,且看一会就很累或者就跑了,还要把它找回来,这个过程是念佛人最难的阶段,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感觉心下沉了很多,呼吸也慢了,也会有一些清净了,这就是初步得定(一般会经过3到6个月),从此念佛人才算初步上路,还要坚持不懈由每天二三十分钟,逐步达到一到两小时,再经过若干时间达到二六时中心不散乱,能够念佛相续了,有了这个定力作为基础才能转进修慧,定力不出别无所谈。修行者每天要静静地看着这个念不要放逸,边念边听,心就会经常是清净的状态,也可以不念而听,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转进了,可以转为看话头,也就是静静的用心眼把所看的放在未出现的话的前头,保持着那种清净无念的境界看在话的前头,随着时间的延长,妄念越来越少、定力也越来越强,说明定功的成就;随着三乘菩提知见的建立,知见的建立就是闻法的过程,然后就是要思维修,就是要把它整理通透,使所熏习的法义转变成自己的知见,有了知见再通过般若禅的修行,也就是去找真实心如来藏。 要具备正确的知见才能修証,如果没有对于如来藏的正解,就没有办法修证这个如来藏法。所以在要首先弄清楚如来藏得体性,要相信如来藏确实存在。依经典知道“如来藏离见闻觉知”,就不会再相信‘那个能闻、能听、、、的就是真如’的说法,知道了学佛修佛首先就是找到如来藏第八识心,接下来就可以尝试着参话头,也就是给自己一个疑问“自心如来在哪里,如何是佛等”?

正   确知见建立以后就会有了寻觅的方向。可见想要进入佛法大门,一定不能独自去隐居,在深山中练,只能做解脱道的思维,断除我见、我执、让烦恼远离不现,想断除烦恼几乎不可能,想证悟菩提就更没有机会。因为成就佛道的历程,就是断除烦恼的过程,要让烦恼不断现形才能加以断除,才是成佛之道。

   当所学知见及所行方向正确,有了参究的过程,忽然与如来藏一念相应见到了实相心,就打破了无始无明而称为见道。这时就会有很强的法喜,在不断的体验下不断的出生般若智慧。每天都想要读经,以前看不懂的注解也可以看的懂了,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沉浸在禅悦当中。所以当你找到如来藏时,会有理一心境界出现,就如永嘉玄觉大师所说的“知体即已灭,豁然以托空,寂而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以及禅宗二十三祖鹤勒那说的;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这就是理一心的境界。

   经过参禅一念相应找到了如来藏的时候,第一个功德就是有了般若智慧了,智慧打开以后拿起经典会发现自己可以读懂了,开始有般若智慧了。要找到如来藏就须有寻觅的过程,如果没有经过不断的碰壁参究的过程,就算是别人告诉你也是不会有功德受用。但是要承担破参的内容,必须要透过检验的过程,一再检验意识觉知心的虚假,断了我见才能理清方向,远离意识境界而找到真如心。找到以后还要重复的检验心的真伪,检验祂的体性是否符合佛在经中所说的心真如的体性,就如所找到的心跟五遍行心所法是否相应,是否遍一切时不间断,如果睡觉时间断了那就是意识心而不是如来藏,依着经教反复的检验,有了断我见和体验心真如、检验心真如的过程,才有可能承担起来,心里踏实而不怀疑。从此真的知道这个第八识他是本来就那样清净的,不是修行以后他才变成清净的,即使是悟了以后祂也继续保持原来的随缘性,不做主的清净性,任劳任怨的住于离见闻觉知的涅槃境界中。永不思量,不做主的配合你,并不会因为你的开悟而有所改变,而有些人总是想去打坐,希望做到不起分别,以为坐到不起分别就是开悟了,这就是知见的错误,劳而无功。

   再经过深入的体验,会确认“此经”就是如来藏。拿起般若时期的经文一读就懂了,从此后般若经就通达了,找到如来藏就是找到了进入佛法大门的钥匙。知道了佛身充满法界,就是说祂无处不在,遍于自己的十八法界,五阴法界。而不是遍满虚空。祂遍一切法界中存在,眼法界,耳法界,或者色法界,声法界及意识法界都与他同时同地在一起。 智慧真的很奇怪,从认了祂以后再详细观察祂,确认为什么真是如此以后也就转依了祂,于是智慧就不断出生,原来不懂的公案,也能找到入处了。如果已经知道但不能真正的认祂,智慧也不能出生。

   如来藏是离六尘的,在六尘中没有见闻觉知,不对六尘起贪厌,所以祂配合我们照顾我们时还是把祂的清净性显现在那里。所以当你看到了那个无境界的境界,也看到了祂的清净相,也明白了祂为什么是清净的,是涅槃的。所以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在说明如来藏自住境界,证涅槃,证真如就是见到如来藏的真实如如性,这就是见到了自我的真实相。

   当你找到第八识如来藏,再深入的观行如来藏出生五蕴的过程以后,才真的可以说是《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就是智慧的通达。如此一段《心经》的文字则具有这样深的法义,如果不能明了,如何能够谈学佛呢?从前面所说知道了五阴是生灭法,不是真实的自我。而学佛不但要有对于诸法的认知,也要知道真实的自我是什么?只有找到了那个真实的我,破参的见道才算是进入了佛法的大门,只是刚刚看见修道的路,还要真正的如实的去修,去断烦恼障,去断所知障才是修道。没有进入佛法大门的人何谈修佛就是改正自己,怎样修、怎样改呢?修行者如何行菩萨行,就是“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就如《金刚经》品一讲的就是佛去乞食、吃饭、洗钵、敷坐等事,这就是威仪进止,无非佛事,所行所做,一切作为皆为道场。当你悟得实相以后再去救护有缘众生、布施济困、救危等去用功,虽然也是六度但已是门内的六度,不仅是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的布施,这才是在学佛。

   就诸法实际、真如之道很多大乘经典都是深入浅出的讲,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八说;“随顺于真如,得彼真实法;得净自在心,明澈大欢喜。”华严是佛陀成佛后从人间到欲界天第六天,完整的讲述了成佛之道,把整个成佛之道一次性讲完的,所以华严是顿教。然后才开始进入渐教,一步一步开始度化众生。先施设的是二乘菩提,讲的是阿含经,也是可以实证的。然后再转入般若时,讲甚深般若,把阿罗汉尽量度成菩萨,让他们从原来的声闻道转入菩萨道中证悟般若。最后再来讲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种智。唯识方广诸经讲完了就是三转法轮完毕,渐教的教授已经收摄圆满。所以在《无量义经》中把初转到三转的所有佛法收摄为一法,说有一法具足无量义,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所以这四句偈是说;随顺于真如的人,是得到了那个真实法,而得到那个真实法的人,就得到了清净而且自在的心。由于证得清净自在的心而使智慧生起来,对于法界实相已经通透了,所以生起大欢喜。这个真实自己就是如来藏、第八识心。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五已有所说;“菩萨若多劫,修行是真如,不异不分别。以此说菩提,其性甚寂静,难得难可见。”这一个六句偈说;菩萨如果经过很多很多劫,不是仅仅修学四圣谛、三十七道品,而是来修行这个真如法,发觉这个真如法与一切法不异但又不一,以这样的真如法来说觉悟,而说真如法性非常非常的寂静,这样的人与这样的法是很难得以遇到的。想要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法是很难的,很多的人一生甚至多生亦难得遇,这是要看福报的。偈中说菩萨多劫所修,无非是修真如法,因为如果不能是证真如,而说自己是修佛的人,其实还是离得很远的,或者说只是在外门修佛,因为没有进入佛法的大门,更不可能成就菩萨道。

   然而真如到底是什么?在这里说的真如是指如来藏体性,就是真实与如如。真实与如如只是一个形容词,是被形容的主体有这种真如的体性,当你看见了他的真实与如如的体性,就知道祂就是万法之主体,这就是证真如。在般若经中有时真如指的是那个心如来藏,也有时说是那个心的真实而如如的自性。菩萨世世修行的目的就是在修这个真如之理,或者在探讨要怎样去实证祂。实证祂以后,如何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各不同方向、来深入体验祂,来深入了解这个金刚心,祂到底有什么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自性,这个就是菩萨多劫要去求证的真如心,这也就是《金刚经》用通篇以隐含的方式宣讲,在于引导行者及诸多阿罗汉们由小转大。且证得祂以后,还要经过深入去体验观察,才会发觉祂遍一切法中,在五蕴中它存在,在十二处十八界中也存在,六入中也存在,所以说他与诸法不异,诸法从真如心中出生必须依附于他才能运作,所以说不异。《金刚经》说“其性甚寂静”?这个真如心永远都显现祂的真如性,祂对诸法从来都不做分别。菩萨要修的就是这样的理,不是像二乘人那样去取涅槃。佛所说的成佛之道就是这个理。所以佛菩提所实证的一定是寂灭的法,而不会是喧闹的离念灵知,也不会是与六尘相应的、在六尘上生起种种的念头,更不会是憎爱、贪厌而生起的种种心行。这个真如心始终是寂灭性的。因为祂会出生六尘,出生了六尘而又不在六尘上了知。蕴处界在祂所出生的六尘中运行,去产生贪爱、厌恶、欢喜、憎恶,但祂卻不对六尘做取舍。祂也出生了五阴我,这个五阴我却在祂所出生的六尘中贪厌取舍,而祂自己却从不分别自己所产生的六尘,所以说“其性甚寂静”。

    由于第六识透过这样微妙殊胜的观察后,我见、常见、邪见无法存在了,发现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皆以第八识为本,只有第八识是常驻的,能这样现观自他有情无分别心的清净运为,这时身心的真实感消退了。断除了我见,破无明,从而体证无我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寻找生命中那个真实相? ----献给那些在修行路上跋涉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pp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