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说
kaishushuo
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的孩子,就相当于给一只鸟安上了蜡烛做的翅膀,看似已经可以飞了,但是其实非常危险,飞不了多远。
用圆规、尺子和橡皮,画出来的孩子,是你想要的吗?
作者|周梵
01
有一次,我两岁多的小女儿,
因为一件事情我无法满足她,非常的失望,
然后在那里痛哭,喊叫发脾气,不依不饶。
无论我怎么安慰她、陪伴她,她都无法停止。
爸爸愤恼地离开了房间。
我于是陪着她,并且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保持清明。
女儿用尽全身的力气痛哭,哭声撕裂了夜空,
她抱着我的腿,
嘴里不断喃喃地念着她没得到的东西,
满脸都是眼泪和鼻涕,并且拒绝我给她擦拭。
我看着她小小的脸庞,涨红的脸,
被悲伤和愤怒完全淹没,我内心突然充满了慈悲。
我知道这对两岁多的孩子来说很不容易,
她此刻并没有太多的智慧
来选择不同的情绪来面对这件事。
她还无法理解什么是“商店关门了”,
她所能感受到的,
就是渴望无法被满足的失望和伤心。
这份伤痛对她来说很真实,
而这就是她成长必须要经历的。
这是人们从蒙昧到清明,从本能到智慧,
从弱小到强大的必经之路。
无论对孩子或是成人都是如此,
从失去一颗棒棒糖,到好朋友的离开;
从错过喜欢的学校,到失去一个爱的人,或者损失一笔金钱……
那些我们曾经以为无法承受,
或者无法失去的东西;
那些我们以为比天还大的灾难;
终究有一天,我们会从中成长。
我们会以更有力量和智慧的状态,
选择微笑地去接受它,
并从这些经历中拿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这些体验都是极其个人化的,
旁人无法替代,也不需要替代。
而此刻,作为妈妈,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中正和稳定,
然后去陪着她。
我抱起她小小的身体,她在我的怀里放声大哭,
甚至因为愤怒还拉扯我的衣服。
我把她的头捧在怀里,什么话也没说。
我只是安静地抚摸着她的后背,
慢慢地,女儿在我怀里安静下来。
我知道,在她成长过程中,我能做的不多。
唯一能做的就是:
在她面对丧失时,不带评判地陪伴她受伤的心;
在她收获成就时,敞开心分享她的喜悦。
因为并不是每一次她心碎的时候我都会在;
也不是每次喜悦时我都有机会可以陪她分享。
经验是无法传承的,只有自己来体验。
02
当父母的力量不够时,
就无法承载孩子选择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任何一个不确定的感觉都有可能引发出内在的焦虑,
为了逃离这种焦虑感,
他们通常会有两种方式来控制。
过度干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让孩子面对这些困难是非常有必要,
这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例如,幼儿学吃饭,穿衣服。
对他们来说,这些事真的很困难。
他们可能要笨手笨脚折腾好久,
会把饭菜弄到衣服上桌上全都是,
或者,因为扣不上扣子而急得大哭,
这种状况的发生
都容易引发“内在无力的养育者”的焦虑感。
他们会为了避免经历这些内心的动荡,
而阻止孩子的尝试直接自己代劳:
包括爬行的孩子正在努力爬行试图拿到两米之外的一个小玩具,而旁边的成年人看到直接“帮忙”,把那个玩具拿过来递给孩子。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过度干预。
事实上这种不请自来的帮助对孩子是一种打扰,
甚至说是伤害也不为过。
这会让孩子没有机会在合适的时候面对困难,
并体验到面对困难的挫败、恼怒、
泄气、烦躁等情绪。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没有练习面对,
大一点之后则可能会以更大的强度爆发这些情绪。
对于更大的孩子来说,
早晨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起床、穿衣服、不要迟到,
盯着孩子做作业,也是过度干预。
父母们完全没有意识到,
选择要不要赖床十分钟,
选择先看动画片还是先写作业……
这些都是孩子自己要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孩子每做一次选择,
都会体验到这种选择相应会带来的后果。
可能会迟到,可能路上会很慌张,
或者很困了作业还是没有做完,
孩子会从这些选择中体验到内在的感受,
不断地自我观察,并在下一次优化自己的选择。
但是,
如果父母从孩子很小时就不断地介入孩子的选择,
那么孩子就会丧失自我观察和反思的能力。
外部控制和指责的力量越大,
孩子所有的力量就都会用来保护自己。
进而启动防御模式来对抗养育者,
而没有多余的注意力来关注事情本身了,
那么自然就丧失了孩子自己从中学习的机会。
过度严厉
这类父母碰到有行为问题的孩子,
最喜欢用的归因模式就是——“溺爱”。
而他们所认知的溺爱,
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过度干预”的教养模式,
是一种不顾孩子内在真实需要,
一股脑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到孩子的生活中。
所以,这类严厉的父母
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溺爱”的情况下,
为了对抗溺爱所带来的后果,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们非常相信,孩子要变得坚强必须要经历挫折。
在某种层面上这种认知也并不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区别就在于挫败感、失落感、无力感……
这些负面的感受不该是由父母人为创造出来的。
比如,为了让孩子学会等待和自律,
在他要求某样东西时,刻意地延迟满足或不满足,
让孩子绝望地哭得歇斯底里。
或者在孩子遇到挑战,手足无措时,
告诉孩子一堆看上去无比正确的道理,
并施加压力,期待孩子能立刻做到、坚持下去;
你不能这么没用;你要坚强;你不要怕他;
你要好好说,不要一直哭;
早知道这样你之前干嘛去了;
让你听我的,不听,你看吧……
并期待以这样的严格,
要求让孩子成为一个坚强独立勇敢的人。
这样是没用的!
孩子能够成功地走过挫折,
是因为在他们受伤无助时有父母坚实温暖的拥抱,
在支持和陪伴他们。
父母不带评判和焦虑的、稳定的、
充满接纳的力量会逐渐被孩子内化,
成为他们自己的人格背景。
但很多父母给的是评判和焦虑,
所以没有任何悬念的,
他们的孩子自然会把评判和焦虑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03
孩子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如何在生命中做各种各样的选择。
可是我如何能教会孩子做选择这件事呢?
答案就是——不用教,让他们多去做就好了。
因为,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告诉了孩子选择的答案,
或者直接帮孩子做选择,
那么,父母实质就不是在给予孩子学习选择的能力,
而是在剥夺他们学习选择的能力。
作为妈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
在女儿做了一些选择,
但结果自己并不满意的情况下,不带评判地陪伴她。
而不是趁这个机会,
利用她的脆弱来彰显自己的正确,
告诉她,你当初没有听我的建议是多么愚蠢。
这样,我不仅失去了支持她的机会,也失去了她的信任。
如果我这么做,她除了学习到,
“犯错之后千万不要告诉我妈”之外,什么也学不到。
而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这也不是所有父母想要的。
如果明明知道这样做不会有任何好结果,
还是忍不住想批评教育一番。
那是因为自己在当下失去了中心,
内在的焦虑和无力被勾出来了。
那就趁这个机会,好好面对自己的功课。
天下间,再也没有比养孩子这件事,
更有机会看清自己的了。
当你学会了对孩子不够完美的选择有更多的接纳,
自然也就能接纳自己很多个时刻不够完美的选择了。
本质上来说,
在这个生命的学校里,父母和孩子是校友关系。
父母和孩子,不就应该是这样:
彼此犯错,再彼此原谅,相互陪伴着成长吗?
凯叔问
当孩子做出错误选择的时候,你会让孩子继续,还是会阻止呢?欢迎给凯叔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