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易之道
【64卦典故】否卦--生于忧患

【64卦典故】否卦--生于忧患

作者: 释道生 | 来源:发表于2015-09-14 14:36 被阅读97次


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互相攻伐,战事不休。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更是经常发生冲突,魏绛谦虚为人,在太平盛世预见危机,可说明此爻爻义。

晋厉公在位时,由于沉迷酒色,信任奸臣,随意杀害大臣,搞得晋国民心不稳,内乱不断。因此,楚国的势力渐渐占了上风。

公元前573年,晋大夫栾书,中行偃发动政变,杀死暴君历公,并把住在国外的公子姬周接回国,拥他为国君,称晋悼公。悼公年轻有为,举贤任能,革新朝政,节用民力,晋国又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当时,晋国北方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游牧部落,他们被称为戎狄,经常出兵侵扰晋国边境地区,公元前569年,无终部落的首领嘉父派使者孟乐带着贵重的礼品来找晋大夫魏绛,托他引荐晋悼公,请求晋国与诸戎结盟讲和。魏绛表示同意,魏绛面见晋悼公说明此事后,悼公不同1意。悼公对魏绛说:“戎狄贪而无亲,只能靠武力解决。”魏绛劝谏道:“现在中原地区的兄弟国家经常受楚国欺凌,往往被迫屈服,他们盼望着晋国去援助。如果我们对戎狄用兵,万一中原有事,怎么还有力量去对付呢?”晋悼公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魏绛的意见,并且派他主管“和戎”事务。魏绛亲自带着使命到北方戎狄各部去,与诸戎缔结了互不侵犯的盟约。从此,晋国基本解除了后顾之忧,力量更加强大了。

当时的郑国,虽然是和晋同姓的兄弟国家,但由于楚国一再出兵攻打,无力抵御,只好背晋投楚。晋悼公非常恼火,决定会合宋、卫、齐、曹等十二国军队对郑国用兵,以示惩戒。公元前562年9月,诸侯联军直逼郑都新郑东门。郑简公感到十分恐慌,马上派王子伯骈去诸侯营中请罪求和。

晋悼公同意讲和。为了表示谢罪,郑简公给秦悼公送去了许多礼物,其中有三名著名的乐师,十六个歌姬,还有一批珍贵的乐器。

晋悼公感到十分高兴,他想起了魏绛和戎的功劳,决定把郑国送来的礼物分出一半,赏赐给魏绛。魏绛听后,谦虚地说:“这完全是君王的威德和各位大臣的功劳。古书上说:‘居安思危’。能思就会有备,有备可以无患。君王如果能够牢牢记住,就可以永远享受今天这样的欢乐了!”

———————————————————————————————————————————————————————————————————————————————————————————

【感悟】

危机和危难往往蕴藏在太平盛世、安定祥和之中。危机和危难的爆发,肯定有其最初的细微诱因和苗头。危机危难的消弭,越早越主动,否则,若待到他们全面猛烈的爆发出来,风气养成,那就虽有大力,不可扭转了。这就是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要在太平盛世,安定祥和的时候,真正用心去洞察并预见那些危机危难的诱因和苗头。本来,这些诱因和苗头就是很难被发现的,特别是当它们正处于细微的时候,根治那些诱因和苗头,会遇到很多阻力,如不痛下决心,那就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一旦根治不了,危机和危难就必会扩散蔓延,由此必会进一步加大治理难度,发展到极致便只有灭亡一途了。

乾宫 天地否

“天地不交因阻塞,反常世道乱必生,小人得势欺君子,阳去阴来事不成。”

—————————————————————————————————————————————————————————————————————————————————————————————

您若觉得我整理的典故,能对您有帮助,就请您稍稍动手加入成为我的订阅用户,您的加入是我一直努力的动力。可长安二维码识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4卦典故】否卦--生于忧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fm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