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生活的城市吗?或许你看到了它几十年的变迁,你知晓你们共同成长的路径,你觉得你了解它。但这不是全部。

江汉关的钟声如约敲响,当我带着孩子从钟楼走出时,这个走了十几年的街道突然变得生动而充满神采。
这场江汉关博物馆之行,让我和孩子与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链接,而跳出参与者是角色,又如同上了一堂博物馆亲子观赏方法课,分享给大家。

秘书小江的一封信
江汉关博物馆记录了这座大楼的历史,曾经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这是当时武汉租界最重要的办公地点。带孩子来这里,看建筑,也是看武汉的一段历史。

组织方是朴朴大美,讲解人是刘老师。他带来了“一个朋友”——当年海关小秘书小江的一封信。

跟随着小江的信,我们亲历了小江一天的海关生活。“每天早上,我都怀着复杂的心情来上班,这是我的家乡,但这里却属于外国人,租界这个词让我感到沉重。”

小江的话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那个战争的年代,那个身不由己,小心翼翼的年代。孩子们观察海关大楼的外观,在立柱,拱门,花纹这些细节上,感受到租界建筑与其他建筑的不同。

你有货物要报关吗?
参观的难点在于对于专属名词的理解,比如什么是“海关”?博物馆二楼真实还原了海关办公环境,办公桌上的摆设精致考究,仿佛他们还在处理着手头的工作。

孩子们看到此景开始有点兴奋,摸摸人像,提提公文包,但即使这样,还是很难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
刘老师在此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首先他介绍了报关的三个流程:
第一步:报关,向工作人员说明携带的货物是什么?
第二步:安全检查,货物是否安全?有多少货物?
第三步:交税,不同的货物会有不同的交税的要求,货物只有交了钱才可以进关哦!
接着,由三位家长扮演工作人员,孩子们拿着报关单前去报关,“我要报关一箱书,我要报关一船巧克力”,一趟流程走下来,孩子们得到许可章,也理解了海关的工作内容。

知识点,是这样一点点串起来的
在江汉关博物馆的参观中还有两个知识点:一个就是钟楼的设计,一个就是立柱的建筑特色。同样是跟随小江的信,孩子们来到钟楼模型间,栩栩如生的钟楼模型,展示了精细的构造、工作原理,通过小江平实的语言,孩子们仿佛看到工作人员如何上钟,保养钟楼。

此时,钟声再次响起,孩子们数着钟声,听着威斯敏斯特曲,弹钢琴的小朋友跳出来说,“这首曲子我会弹!”顺着孩子们的兴致,刘老师又将巴黎圣母院、比萨斜塔,伦敦大本钟等建筑一一道来。

跟孩子们讲立柱特点时,刘老师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美术展览间,这里安静,空旷,孩子们席地而坐,抬头可见墙上挂着老武汉的建筑水彩画。
刘老师从海关大楼忍冬草花纹的科林斯柱式开始介绍,把立柱的花纹放大给孩子们观察,由此又在ipad上展示了另外两种立柱——柱头有寿司卷的爱奥尼克柱,以及柱头平平陶立克柱式。

同时,延展到这座大楼的设计公司思九生洋行,他们还设计建造了怡和洋行和上海邮政大厦。

最后的环节还是让孩子们输出写生。女儿趴在地上,画了很多小细节,比如看到的金色酒杯、立柱的模样,钟楼的铃铛,以及墙壁上的小壁灯。

我女儿是那种发言谨慎的孩子。比起表达欲旺盛的孩子,她会与老师保持一点距离。但是在绘画中,刘老师惊讶的说:“我还以为你不爱搭理我呢,原来你都听进去了!”我暗暗赞叹这句话的精妙,一是赞扬,二是没有给她的个性下定义。
活动结束,我个人感觉知识点有些多,女儿却说这节课很好玩。“好玩”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从家长角度,我们考虑的是知识的输入,而孩子们是用感觉做判断,开不开心是唯一标准。

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的小技巧
孩子“好玩”的感受来自于老师特意设计的小环节,让我来复盘一下刘老师的小秘诀,家长们带孩子去看博物馆,可以套用学习哦!
第一,故事法。了解一个人的经历,我们看传记。了解一栋建筑的历史,我们需要听见证人讲述发生的故事。
“小江的一封信”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关键。这个虚拟的人物用讲故事的手法,很快把孩子们带入到当年的工作生活场景里。
下次去看年代展,家长们可以展开脑洞,给孩子们讲述一个穿越的故事。
第二,游戏法。博物馆活动是一个五感全开的感受体验。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孩子们,一些生僻的词语,语言表达生硬匮乏,但游戏与戏剧是非常好的表现方式。
报关流程扮演游戏,孩子们玩的很开心,也理解了报关的三步骤。在去年的埃及展上,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埃及人民当时的一些生活习俗,编排了一段两人小品,通过有趣的对话,夸张的表演,孩子们在笑声中理解了古埃及人爱吃什么,爱喝什么,穿什么衣服。

小游戏的设计出发点就是找到这个博物馆展品中的重点,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这个东西长什么样子?这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这个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个东西一般在什么场合使用?家长多思考这些问题,就能找到一些灵感。
游戏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角色扮演,拼图藏宝,或者彩泥制作,绘画素描,只要孩子们喜欢玩,家长指引玩,都是一段很好的体验时光。
第三,扩散性。如果可以,在参观前,家长可以做一点功课,比如背景资料,扩展资料,找一些音乐,绘本,电影,让孩子们可以先对藏品有一些了解,碰到熟悉的东西,有那种“我知道秘密”的自豪感。逮到机会就让孩子做一次讲解员,她会非常高兴。
女儿在活动中看到《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立刻举手介绍:这是12个门徒,中间那个人是耶稣,最矮的人是犹大。
这幅画我恰巧与她一起玩过“找叛徒”游戏,所以一直有些紧张的女儿,突然看到熟悉的事物,也会积极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四,多看细节,多观察,多提问。其实在博物馆参观,并不是要去把每一件展品弄清楚,看一遍。在博物馆里包含着很多策展者的独特设计。这是对一整个空间的感受,灯光、阴影、地板、花纹,大小,这些都可以去感受,去提问。
刘老师在办公室参观环节里,并没有简单的介绍办公室布局,而是把目光投向“地板”,让孩子们对比这里的地板与家里地板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从大小,形状,颜色,光亮上感受到这些从英国运来的地板,可能质量更好,铺陈设计更精致。从而感受到,这个办公区域里蕴藏着权势和地位。

博物馆是一个“交换”感受的地方
在活动中,我意识到“被动接受”与“主动感受”对于孩子们的差别。哪怕她只是对于一个小物品产生了喜爱,有趣,好玩的念头,这就是收获。
我并不是为了孩子能随口炫耀知识,才带孩子来博物馆。我更希望孩子们去感受一段历史,在参观中能调动一点同理心,去感受时空的穿越,穿越到展品里、穿越到画里、穿越到当时的生活,创作者的内心,那就足够了。
艺术家徐冰说过:“通过对每一件艺术作品细微处的体会,通过交换感受的点滴小事,我们都可以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孩子如此,我们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