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又无一不是你。他说:即使褪色,即使枯萎,但只要再看一眼,万般柔情便会涌上心头。他说:我什么都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也不能忘。
生活中有些事有些人,即是如此,就像那一篇篇游记一样,时过经年,再次翻阅,仍如昨天,自难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犹记得热播剧《庆余年》中小范先生一首杜甫的《登高》,这被清代杨伦称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代胡应麟更是推重此诗为“古今七律第一”,笔落文成,为他赢得身前身后名。
登高望远,借景抒怀,以游寄情,这是古典诗词的常态,即使是现在,我们写作也离不开这个方向。如何写好游记呢?
一、直奔主题,环境描写开篇
此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重庆奉节时所写。诗人通过登高所见长江秋景,寄托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诗人写游记,开篇就直奔主题,不写路途所见,不写车马酒店,而是调动感官,用环境描写开头。你听:秋风呼呼地刮着,长猿哀哀地叫着,心好像也紧了起来,不禁慨叹到好一个萧瑟秋天;你看:那绿洲上的白鸟,正在扑腾着双翅,扑扑地来回飞动。这一清一白,一远一近,一听一看,瞬间就把读者带入到空谷绝响的长江之滨,几分豪迈又有几分玩味。
写游记文,我们也可以像诗圣一样,打破陈规,不写酒店飞机,不写途中所见,直接用所游之地的环境描写开篇,打开你的感官,用声音、嗅觉、视觉来摹写景物。
二、写出画面感,可动可静,景中藏情
写景状物,皆是为了抒情,所以要有选择性地写景。
登高望远,长江之险,秋景之悲,气势之雄,尽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诗人择选“落木”、“长江”二景来写,先借“萧萧下”,“滚滚来”,把落叶飘飞,江水东流的悲凉、壮阔描绘成一幅动态图,又借“无边”、“不尽”等词为这秋景整天广博、寂寥之感。此时,秋景在动,仿佛活了一般出现在作者眼前。猎猎秋风,长猿高鸣,无数落叶随风而下,好不凄凉,又见滚滚长江,奔流不息,不见尽头,好不壮阔!伫立凝视,时光好像就随着这不断飘下的落叶和东去不回的江水消逝,让人不免想起自己独在异乡,不禁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好不难为!在诗人的笔下,秋景越是壮阔,越是悲凉,诗人的心情就越是孤单,越是复杂。

再看诗人的《旅夜书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写眼前之景,特意挑选,动静结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先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一派开阔、宁静的景象,再是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月、江随时而动,一片豪迈雄浑之景,这景却又反衬诗人的情感。我们结合后文提到的诗人的漂流异乡,老病孤愁,这浩荡大江,灿烂星月,辽阔平野,这越是平和壮阔的景象,越是反衬了诗人的孤苦伶仃。
所以,在写游记时,既要写景,写出景物的动、静之美,又要景中藏情。我们所有的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中之情,所以要选择最能表现情感的景物来写。
三、情景相生,融身世之感
写游记也是为了寄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完景,还要及时抒情。把自己的身世经历,满腹心语倾诉在这景物之中。

《登高》即使如此。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诗人还在作客异乡!杜甫作诗,有说“杜陵有句皆忧国”,有说“每饭不忘君”,此诗也不例外。诗人客居重庆奉节,眼见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又见土蕃不断入侵蜀地,友人相继离世,自身常年漂泊,正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他眼见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秋日寂寥,诗人不禁从眼前景联想到自身,把自身融入到诗句中去,想到自己是万里作客,况年老多病,近年更是双鬓斑白,却又别无他法。满身风雨满身愁绪,满身羁旅满身孤独,国难家仇,自己却只能望洋兴叹,壮志难酬,也只好空对新亭独自泪流。
写游记,可以像诗人一样,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边写景边抒情,无论是哪种写法,都要把“我”融入进去,可抒发自己对眼前景的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把难言的愁绪融入进去。
四方之城,一树繁花,他年把酒诗书画。青梗峰下,黄土新堆旁,轻烟冉冉起,却不见他年旧相伴,唯有独臂仗剑走天涯。我们走过的路,看过的话,都可以借手中的笔,描摹成画,成为心中永恒的萌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