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是透过孩子来爱自己,却不自知
这世间有那么多的文章、歌曲、诗歌都在歌颂父母对孩子的爱。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我们为孩子付出,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我们以为这就是爱了。殊不知,有时候我们只是透过孩子来爱自己。
我们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实现自己的期待。我们做不到的,让孩子来做到。我们的不完美,期待孩子来填补。我们没有感受到孩子,我们看到的,为之付出的只是心里的那个内在的小孩。简言之,我们爱的只有自己。
父母的爱,并不都是那样的无私,也并没有那样的伟大,甚至有时候这爱是自私自利的、残忍的。
通过美国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一书,我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这本书的一开篇,主人公莉迪亚就死了。家人像侦探家一样,通过回忆里的蛛丝马迹,探究莉迪亚为什么死去。
通过他们的回忆,我们看到一个可怜的小女孩。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她选择承受父母的期待,过着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
父母对她的期许压的她喘不过气来,而唯一能理解她、替他分担愁绪的哥哥马上要离开家去上哈佛大学的时候,莉迪亚觉得再也没有倚靠,她的内心崩溃了。她知道自己实现不了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实际上她也根本无法做到令父母满意,于是她自杀了。
她在用她的死来无声抗议这沉重的压迫,也抗议着父母那需要孩子极力回报的、条件苛刻的、令人窒息的爱。她的死也让父母逐渐反思到自己的错误。对迪亚来说,父母的反省来的太迟。对他的兄妹来说,这反省为时未晚。
这是一本悲情中透着希望的书。这也是一本警醒父母的书。
相信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可是有时候,这期待是真的为了孩子吗?也许只是为了完成我们自己的心愿而已。
我们殚精竭虑的为孩子买800万的学区房,为他们报3万元一期的课程,只是希望孩子成为我们眼中优秀的人。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他们怎样努力永远不能令父母满足。孩子好不容易把自己学习上的弱项提高了,我们又期待总成绩的提高。孩子某一门考试得了一百分,我们希望他所有的课程都能得一百分。孩子是别人眼里的学霸了,我们却觉得他缺少一门兴趣爱好。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我们又发现她不爱做家务……
我们对孩子的期待,犹如连绵江水,滔滔不绝。打住,你有没有想过,小小的她已经那么忙、那么累了,哪里还有时间去做家务呢?事实上,她可能连觉都睡不够,却担负着父母的期待在马不停蹄的忙碌。大多数时候他们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和夸赞,在委屈着自己。做着不喜欢的事,学着不喜欢的课程。为什么呢?只是为了赢得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罢了。
而我们看到孩子所有的缺点,所有的不努力。唯独没有去感受他的感受,唯独不愿意去理解他的心情。我们没想过,自己让孩子做的,是他真的愿意去做的吗?我们让孩子去完成的梦想,是他自己的梦想吗?
有些孩子终其一生都在为父母而活,而父母却以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所有。可悲吗,可叹吗?可是许多孩子和父母就在这可悲可叹的生活中麻木的过着。他们累、不快乐,但却不去反思哪里出了问题。有时也许只有巨大的打击,才能让人们在这麻木中警醒。
我们活在自己编织的爱里,却不知道我们爱的可能只是自己,也只有自己。我们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有些时候,我们只是以爱之名去控制孩子完成我们自己的心愿。
是时候该睁开眼睛看看孩子了,感受他的感受,问问他:你想要的是什么?他们通常的回答可能会是:我只是想要一个发自内心的爱的抱抱而已!这是《无声告白》一书告诉为人父母的道理,也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指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