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自五四运动开始,青年开始觉醒,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不再仅仅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以及社会的小孩子。”可见五四之前青年人是没有太多自主权的,在这种自主意识的觉醒后,青年传统压制力量的进行反抗也是必然的,表现形式不限于“在学校里反抗师长,在社会上反抗统治者。”
第二段:“中年人总是在统治地位,老年人势力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时,就是老年时代,青年人势力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时,就是青年时代。”“老年人在衰朽,是过去,青年人还幼稚,是将来,占有现在的只是中年人。他们一面得安慰老年人,培植青年人,一面也在讥笑前者,厌烦后者。安慰还是顺的,培植却常是逆的,所以更难。”中年人培养青年人常常是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标准,希望青年人成长为自己所期待的样子。“青年却恨这种切近的典型的标准妨碍他们飞跃的理想。他们不甘心在理想还未疲倦的时候就被压进典型里去,所以总是挣扎着,在憧憬那海阔天空的境界。中年人不能了解青年人为什么总爱旁逸斜出不走正路。其实这倒是成德达材的大路;压迫着、挣扎着,材德的达成就在这两种力的平衡里。”
加黑的是作者的原话,因为有所触动,就都摘录下来了。拿自己情况来说,父母希望我早点回老家,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这便是他们那套标准,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但我还在憧憬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想到远方走走看看,所以不甘心呐。
第二段主要想表达中年人吃过的盐也许比青年的吃过的米还多,他们希望青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给出的规划去度过一生,没必要的苦头就不要去尝试了,然后青年人却不以为然,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
第三段:“青年要求进步,要求改革自然很好,他们有的是奋斗的力量。不过大处着眼难,小处下手易,他们的饱满的精力也许终于只用在自己的物质的改革跟进步上。”这种心态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比如骄奢淫逸,有利无义,过度自我等;中年里有这种心态的人也不少,但是却没有青年人这么严重,无非就是得过且过、遇事消极、敷衍了事等等。如果一个人从青年时就染上这些习气,恐怕是未老先衰,令人悚然。“所幸青年人容易回头,不像中年人往往将错就错,一直沉到底里去。”
第三段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青年的肯定与担忧,青年人那股上进的精神力量非常值得肯定,但又因为青年人的自身的局限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稍不留意就走上歧途了,但只要及时发现并悬崖勒马为时也不晚。
第四段:“青年人容易脱胎换骨该样子,是真可以自负之处;精力足,岁月长,前路宽,也是真可以自负之处。总之可能多。”“不过青年人有时候让现实笼罩住,伸不出头,张不开眼,只模糊地看到前面一段儿路,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又是小处。若是能够偶然到所谓“世界外之世界”里歇下一脚,也许可以将自己就放大些。”
主要是说青年人容易自负,自负的影响有利有弊,而现实是青年人的目光有时确实不够长远宽广,适当地学习中年的圆通也未尝不可。
第五段:“青年人需要人师。用不着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也不用一手摊经,一手握剑,只要认真而亲切的服务,就是人师。”“不过打基础还得在学校里,学校不妨尽量社会化,青年训练却还是得在学校里。训练该注重集体的,集体训练好,个体也会改样子。人说教师只消注重传授知识就好,学生做人,该自己磨练去。但是得先有集体训练,教青年有胆量帮助人…… ”
其实我挺认同作者说的学校不妨尽量社会化的观点,因为自己毕业出社会找工作后觉得挣钱真的挺不容易,肩上责任也越来越重,有时会感慨生活的艰辛,也会后悔曾经的不努力。工作之后再回首那段无忧无虑的校园时光,才发现自己当时就是和社会脱节了的。早知现实如此残酷,好的工作要求这么高,那当年自己一定拼了命的读书学习充实自己……
看到“教青年有胆量帮助人”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特没种,也许是听到太多碰瓷的新闻,有时候是真没有胆量去帮人,担心自己承受不住未知的风险,但往小的说,朋友之间还是要多多互助的。
第五段主要是讲对青年的培植主要还是在学校里。
整体读后感:就年纪而论,说自己是青年就是装嫩了,但思维上还属于青年阶段,这篇文章很受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