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品》第五
五取蕴
指由烦恼而生,或生烦恼的有漏五蕴。所谓五蕴通于有漏、无漏,囊括有为法的全部。而‘取’是烦恼的异名,故由取而生,或生取的五蕴(即五取蕴)不摄无漏有为之法。《杂阿含经》卷三(大正2·16a)︰‘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着,使心系着而生贪欲。’又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释云(大正27·386a)︰‘问︰色取蕴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现在,或起欲,或起贪,或起嗔,或起痴,或起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受、想、行、识亦如是广作分别。
现观
作证
永尽
通达
因、门、理、相
神境智
天耳智
心差别智
宿住随念智
死生智
漏尽智
修、习、多修习
能得、随得、能触、等触、能証、作证
能尽、等尽、遍尽、永尽、灭尽、圆尽
四静虑: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
尸罗
梵语s/i^la,原由动词语根 s/i^l(履行之义)转来之名词,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为六波罗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为防过止恶之用。其语意,除上举之外,据杂阿毗昙心论卷十载,另有:修习、正顺、三昧、清凉、安眠等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则举出: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嶝、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等十义。就‘清凉’一义而言,盖身、口、意三业之罪能使修行者焚烧热恼,戒则能止息热恼,令得安适,故称清凉。此外,其他经论亦有异解,然大抵皆以防过止恶为其本义。大智度论卷十三(大二五·一五三中):‘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四(大二九·七三上):‘能平险业,故名尸罗,训释词者,谓清凉故,如伽他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菩提资粮论卷一、玄应音义卷十四](参阅‘戒’2896、‘律’3789)
根力 [gēn lì]
gēn lì ㄍㄣ ㄌㄧˋ
根力
佛教语。指五根与五力。《法华经·譬喻品》:“无漏根力觉道。”
五根:信 精進 戒 定 慧
五力:信力 進力 戒力 定力 慧力
佛学中的五力是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力是依据信、精进、念、定、慧的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都有破恶成善之功,所以称之为五力。五根与五力彼此是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五根的每一种善根都是有力量的,那个力量就是功能,根据这五种善根再继续修行,就叫做五力。
以下列举出五力的功用:
信力:是依信根增加,对佛法僧三宝,坚信不坏,能破一切疑惑,不受邪信所迷。
精进力:是依精进根增上,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能破身心懈怠。
念力:是依念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妄不善之念,成就出世离苦的正念功德。
定力:是依定根增长,能破一切欲烦恼想,发起禅定解脱。
慧力:是依慧根增加,能够遮止(消除)三界见思二惑,而得解脱,证阿罗汉果。
三結
声闻行者证入初果(须陀洹),如实彻见寂灭法性时所断除的三种烦恼。三结未断,便是凡夫。三结已断,即步入解脱道的第一阶位。此三结,即︰(1)有身见结,即身见,或我见。(2)戒禁取结,指对邪戒的执着与信仰。(3)疑结,即对佛法的怀疑。所谓‘结’,是烦恼的异名。《中阿含》卷一〈水喻经〉云(大正1·424b)︰‘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大正27·237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