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停在运城北站负一楼停车场的电梯门口,小伙伴们开始从后备箱搬行李。这个过程估计需持续一分钟。但后面的的士大叔不愿意了他没有选择安静地做一个中年油腻大叔,等待一分钟甚至只半分钟的时间。车刚一停他就卡在我们后面,选择毫无意义地得劲儿摁汽车喇叭。无独有偶,今天早晨小强从学校回成都,刚从匝道汇入主路,行驶缓慢那是自然。小强的慢是因为前车很慢,前车的慢是因为前车的前车很慢……小强后面的小哥哥可难受了,他没有选择安静地做一个礼让的美男子,他不仅选择得劲儿地摁喇叭,还得劲儿地朝小强闪远光。小强很是无助啊,如果可以选择,小强也想让小强的小汽车插上梦想的翅膀飞,或者让小哥哥您的小汽车插上梦想的翅膀飞。但若真的能飞,大家又何必在地球表面磨蹭?
搜索关键词,路怒症,顾名思义就是带着愤怒去开车。指汽车或其他机动车的驾驶人员有攻击性或愤怒的行为。此类行为可能包括粗鄙的手势、言语侮辱、故意用不安全或威胁安全的方式驾驶车辆,或实施威胁。据说这个说法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于美国。“ roadrage ”一词被收入新版牛津词语大辞典,用以形容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
到西安北换乘。小伙伴儿们的行礼很多,又特别是那几个大箱子,步行或是扶梯自然不现实,况且好像根本没有扶梯,直梯成了最佳选择。但等直梯的人太多了。小强退到人群外围,让那些形色匆匆貌似很忙的人先上去。心想着等人走得差不多了再上去也无大碍。可是没想到,西安,N朝古都,下车的客人一波接一波,照这样等下去,怕是要错过换乘了。于是决定靠向前去,按先后顺序上电梯,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等到电梯运送了好几波客人后,终于轮到我们。等小强和小伙伴们正准备进去电梯时,突然听得后面有人在吵架。原来有一个太婆没有选择按先后顺序等电梯,而是选择挤到一家四口的前面。虽然一家四口的女主人嘴上在跟太婆理论,但也没至于跟她挤,而是选择了继续等待。
人人都讨厌排队,但如果秩序良好,没人插队,那么即便队伍很长,心安理得跟着排就是了。但如果有人插队,事情就变了样。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并不是在意因为有人插队而导致自己多花了几分钟,而主要来自于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以及对于那些插队者占了自己便宜还大言不惭、甚至得意洋洋的愤怒。那为什么会有人插队、加塞儿?又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长辈更容易插队呢?大概主要他们对物质匮乏的记忆太深。这个记忆告诉他们,如果你不抢就会吃不饱穿不暖。后来,小到分米分面分蔬菜,大到调动升职分房子,老人看病、孩子上学等等等等,都需要靠抢、靠闹、靠走关系,反正觉得循规蹈矩排队不靠谱!
火车平稳运行,只是车程太长,小强选择用手机阅读打发时间。无赖小强前排的大姐太吵。声音大得实在影响阅读的心情,再或者小强的情绪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其实大姐也没聊什么,就是跟旁边的朋友聊她们下车之后怎么接驳回家的事宜。一个车来接的话,装不下,两个车来接的话,又太浪费,如果乘公车呢,需要步行一段距离,要是叫网约车,又怕等太久……就这样一直纠结,话题讨论足有半个钟还是没有结论,真的好想让她们编个程序,电脑帮她们做选择啊。初中物理学习过,减弱噪声可以从三个地方入手。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想让大姐这个声源闭嘴,也不现实。大姐跟小强隔得太近,在大姐跟小强之间修一堵墙,更不现实,那就只有想办法在人耳处减弱了。小强坐靠窗的位置,如果要去行礼架拿耳塞,势必要影响旁边的小伙伴儿,于心不忍。算了,小强只得用手堵住耳朵,整个世界立刻就都安静下来了,终于可以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安享阅读的快乐了。
正好读到魏智渊的文字:不由自主的喧哗首先代表了一种能力的匮乏,即我们缺乏足够的能力,将自身的表达需要,与周围环境乃至他人的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获取整体利益最大化。经常喧哗还代表了一种深层的心智不成熟或者说失衡,我们总试图或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借着声音来宣泄。从心理学角度讲,宣泄当然有积极意义,总憋着也不好。但这是一种治疗状态,不能总是把药当成了饭吃。我们要向喧哗宣战,这是文化的要求,同时也是自我修炼……
纵观整篇文字貌似负能量爆棚。跟着干老师共读了几日哲学,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最近更加热爱思考人生和理想了,有时候还整宿整宿胡思乱想睡不着。脑袋里突然就想起来一个满满正能量的画面,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以飨各位小伙伴:有天中午去运城国际的餐厅吃饭,小强把汤勺递给张建刚同学,没想他却说:你先吧!张同学脱而出的礼让让小强甚是感动,仿佛这种修为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一个样。小强推辞了两次没有效果,就恭敬不如从命,自己先盛了汤再把勺子递给张同学。一个人有修为不算什么,一个人长得好看也不算什么,但如果一个人又长得好看,又有修为,是不是就有点儿那什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