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0-12-24 22:52 被阅读0次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这个人是比较喜欢历史,也许是从小开始的吧,家里那时候有《前后汉故事新编》,打开了我最初对历史类书籍偏爱的一扇门,初中高中均有幸遇上让我或喜欢或敬重的历史老师,一路下来,竟也弄出了个“兴趣”来。当年高考各科中最好的还是历史呢。如今误落语文(尘网)经年有余,对历史类书籍、故事依然葆有兴趣,自己也有几分小雀跃的。上课时若是内容正好相关的话我还是会跟孩子们多聊几句历史上的风云际会、跌宕风流的。而且,“文史哲不分家”也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听读了几本历史类书籍,比如《丝绸之路》《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森林帝国》《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等书后,慢慢发现历史未必跟当年做学生时所了解的历史一样,庆幸自己能跳出来从不同的纬度去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庆幸自己有可能接触到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这两天在非凡精读馆听读了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老师的《葛剑雄写史》,对两个历史故事及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不可谓不是意外之幸事也。

一开始的引言就吸引了我——

没背景没学历,刘邦凭什么赢了文武双全、家世显赫的项羽?

玄武门之变真如史书上说的那样?还有哪些被忽视的细节?

对呀?刘邦到底是凭什么成为最后的赢家呀?上学那会儿我都在纳闷呢!

刘邦之所以获胜,是刘邦在他的那些谋士、部将的支持下,始终确定了一个要去得到秦朝时期那个“鹿”,也就要得天下、要达到统一的一个目标。尽管形势与他不利的时候,他依然还是坚持着。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朝那个“鹿”丢了,这个“鹿”其实就是政权、权力。政权丢了,那么大家都去争夺,最后高材疾足(本领大的、腿快的、行动快的)才能够得到。

这个角度倒是让我耳目一新呢——始终坚持,不忘初心。怪不得刘邦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而且葛教授还有这样的论断——

一个人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应该得到肯定还是否定,主要不在于他的个人品德,而取决于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不在于他用什么手段达到了目的,而取决于这一目的是否与历史进程一致;不在于他这样做的动机,而取决于他所作所为的客观效果。——《葛剑雄写史·片断二》P37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用道德标准,而要根据他的全部功过。尤其是对帝王和政治领袖,主要要看他对当时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而不必过于注重他的个人品质或私生活。——《葛剑雄写史·片断十一》P223

果然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悟,深以为然呀!

江陵焚书

原来我就听说过焚书坑儒,这个“江陵焚书”还真是没听过。跟着葛教授才知道江陵焚书在历史上是偶然事件,但是它意义很重大。

江陵焚书就发生在湖北江陵,当时是梁元帝建的都城。梁朝大多数时间建都是建康,梁元帝的父亲是梁武帝。经过侯景之乱,梁元帝自己当皇帝了,并且把自己的都城设在一个从战略上无险可守的地方——今天湖北的荆州江陵。为什么选那里?原来他封王在那里,这是他自己的根据地。因为当时为了争夺这个政权,他们梁朝萧家你争我斗,最后他争到了,所以他就设在了那里。

后来梁元帝遭遇了大兵压境的危急情况。

焚书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讲,就是他在北方调集军队,兵临城下,看看他已经逃不过去,危在旦夕的情况下,他把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十几万卷书全部一把火烧掉。烧以前说,“你们这些书,有什么用,害了我,都是你们这些书。”干脆自己覆灭前,先把这些书烧了。

大家请看,这个梁元帝,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居然还跟大臣们一起集中起来做学术报告,讲学术!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他太有人文精神了!这个人人文精神可太高了!

但真的到了兵临城下,他又惊慌失措,然后无所作为,一个只有所谓的人文情怀,却不懂为君为政之术的皇帝,自然也不会信任、放手、委托下面真正有能耐的文臣武将,只剩下束手无策。最后不自我检讨自己,反而认为,埋怨平生收录了那么多书,是这些书害了自己。而且他把书当成私有财产,全部烧了!
这件事情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这些书可以说是集中从古代有文字记载、有书本以来一直到梁元帝那个时代所有的文化积累,结果,被他一把火烧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中华文明史上一场浩劫,这个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我听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到葛教授那种痛心疾首,连带着我自己也跟着对那个梁元帝恨得牙痒痒的。若不是有幸读到这一段,哪里知道历史上还有这样的遗憾呀?

所以我特意百度了一下这个所谓的梁元帝:萧绎(508年—554年),南朝梁皇帝。公元553—554年在位。字世诚,字七符。武帝第七子。天监十三年(514年)封湘东王,镇江陵(今湖北荆州)。太清元年(547)为荆州刺史。侯景乱梁,拥众逡巡。景未平,杀信州刺史桂阳王萧慥于江陵,又与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相互攻击。景举兵西进,败于巴陵(今湖南岳阳),乃命王僧辩讨之。大宝三年(552),景平,武陵王萧纪称帝于蜀。他亦在江陵即位。次年,武陵王率众东下,至西陵,为其所败。承圣三年(554),雍州刺史萧詧引西魏兵来攻,江陵被围,烧所藏图书十余万卷,城陷被杀。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性好矫饰,多猜忌,而工书,善画,能文。

唉!读了这些,我也只能徒留一声长叹:又是一个误落皇帝堆里的文化人啊!(比如瘦金体的宋徽宗、千古词帝的李煜……)

葛教授不是单单的只让读者了解历史事件而已,而是从历史事件中选取一个点,深入的思考乃至反思。所以他对梁元帝的是否真的有人文精神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像梁元帝这样的人,他到底算不算有人文精神?即使他算,那么他这种人文精神,是不是我们今天所应该肯定的?

从局部来讲,他的确很重视文化。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还有心思在那儿做学术报告,讨论学术问题。他自己一只眼睛,几乎是没有视力的,不止刻苦读书,还爱写著作,对儒家的经典也很重视,还做了一些研究。但是另一方面,他完全是个双重人格,他对待自己的政敌异常残酷,他兄弟之间亲人骨肉相残,典型的人格分裂嘛。
可最大的问题是,他既然重视人文,但他居然把我们中华民族流传到他这儿为止的全部成果,不眨眼地全部烧掉!纯粹是把它当作私产,把它当作发泄的对象,这是一种什么人文精神?!

      对于皇帝或者对社会负有特别责任的政治家来说,抽象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贡献。——《葛剑雄写史·片断十》P205

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作品集》这段来自胡适的话,后来就被人们演绎成“历史是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

我想,透过这一本本倾注了历史学者极大心血的书,有可能我们会对被涂抹过的历史有更加客观、全面、公正的了解吧。虽说历史发生在过去,但是今人总免不了那份好奇,想要知道人类的先祖、人类的过去到底发生过什么。

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生性比较愚钝的我,还是要再多读一些历史书的。

相关文章

  • 历史故事

    秦朝末年,当时在农民起义首领陈胜的麾下有一个著名将领名叫葛英,葛英负责向南扩张。葛英率部一路南下,来到了现在江西九...

  • 历史故事

    历史上周恩来曾三次谦让于毛泽东,一次次把毛泽东推上党的重要领导岗位乃至最高领导岗位。尤为可贵的是,周恩来的谦让不是...

  • 历史故事

    51年2月21日午后,彭德怀下了飞机就赶赴中南海,不巧毛主席正午睡。彭德怀面色严肃,不顾警卫的拦阻,大声说:“我有...

  • 历史故事

    商是黄河下游的古老部落,帝喾高辛氏后裔。相传有娀氏女简狄与二女行浴,有玄鸟飞过堕其卵,简狄取而吞食,因而怀孕生契,...

  • 历史故事

    几千年了 他们陆续给我介绍了 一百单八个祖国 这本是DNA的双螺旋课题 但故事就是故事 课本 博物馆 遗址们 众说...

  • 历史故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这个人是比较喜欢历史,也许是从小开始的吧,家里那时候有《前后汉故事新编》,打开了我最初对...

  • 历史故事

    毛泽东力劝儿媳刘思齐改嫁,说:“你为什么老劝不听呢?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

  • 历史故事

    1992年夏天,已经88岁的邓小平最后一次来到北戴河。 到了北戴河之后,酷爱游泳的他非常想下水,他不断问身边的人天...

  • 历史故事

    毛主席:你们一定要吃,不吃就走不出去了 红军进入草地后的第7天,面临的困难更大了,整个部队断炊了,战士们几...

  • 历史故事

    《水浒传》俨然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则是从宋江带着众位好汉招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宋江本以为能够光耀门庭,却不曾想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lm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