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朋友圈有人说“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值得等待的岁月,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被时光温柔以待!好希望岁月静好,你好,我好~
岁月漫长吗?如果是的话,那光阴似箭的这个说法又从何而来?奇怪的是看起来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居然这样毫无冲突的存在着。有人说,这是个相对的世界,不是绝对的世界,所以我们每个人对幸福的把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岁月漫长的同时,也在似箭般飞逝。由于这是个相对的世界,使得到处都充满了缺憾,充满了无奈与无言的时刻,但也正是因为这是个相对的世界,所以在痛苦在难过在不好的日子与情绪里,都还有一种可能,能在绝壁处也见到缝隙中的阳光。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情绪容易生病。我大概是最近安逸的生活待久了,所以才会每天每天允许自己的思绪像漏了气的气球,像冒了尖的种子,横冲直撞,肆意生长!
莉迪亚死了,开头这么写道。要不是看完整本书,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悬疑推理小说。对于这种从死亡的结局中倒溯原因的过程,我总觉得应该是刺激且惊险的,没曾想莉迪亚的故事却是遗憾且伤感的,还带有一丝丝温情的。书的封面写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故事里的大部分人,都用尽了一生,去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母亲如此,父亲如此,以至于莉迪亚也如此,无所谓喜欢与否,无所谓需要与否,更无所谓理解与否!这种非理智的遵从与忍耐,导致了故事的悲剧。为什么会因为别人的期待去改变自己呢?为什么要倾尽一生去成为一个不是自己的自己呢?
指鹿为马,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谣言的速度与力量。我们不想成为光着膀子的皇帝,却在这个被成见包围的社会里或多或少的成为狡诈的裁缝,去吹捧与追求那件根本就不存在的新衣。世界好像很大,大到万家灯火,世界又似乎很小,小到容不下不合众的你我。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平凡简单的常人,我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成为不了英雄,也就试图去坦然的接受这普通的人生。我们可以成为万千灯火中的一员,却不想成为“熠熠生辉”却异于常人的另类,世人的目光实在太过于炙热,“另类”这个词带来的,远不是格格不入的尴尬与难堪。于是,努力的维持着平凡,维持着别人眼中的平凡,成为我们普通人认为正确的事情。而正是这件正确的事情,让我们失去了自己。鲁迅先生笔下的国人,是一堆麻木的看客,也许,我们并不麻木,也许,我们有血有泪,却无法忽视身边过多的束缚,那些束缚与绑架,在无时无刻的蒙蔽我们,影响我们,而所谓的盲从,也只是因为我们在一次次反抗无果的尝试下,不敢再去相信自己的判断、害怕再去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我们,害怕不一样,害怕被孤立,害怕所有人朝着远处挥手时,我在回头仰望。常听人说“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适应环境”,但大多数的我们,似乎还未曾努力的改变,就已然选择适应。
莉迪亚因为对母亲的爱,编了一个谎,为了圆这个谎,她扮演了一个母亲需要的女儿的模样,带着这份以爱之名的面具,她疲惫不堪,她痛苦不堪,她无法选择,也害怕选择。她害怕被拆穿,更害怕被抛弃。可是,爱不是忍耐,更不是负担。我一直不明白作者把这个故事叫做《无声告白》的含义,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岁月是最长情的告白,岁月也是最温情的无声告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