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里面有一个我们熟悉的成语“温故知新”,常见理解为温习旧知识才能有新体会,强调复习的重要。但是这句话的内涵远比这个丰富,他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孔子认为“为人师”的门槛没有预想的那么高。
这里“师”的概念不是狭隘的职业,而要更广义,只要能从旧知识推导出新的想法,有能力和意愿与人分享就可以称为“师”。对应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倡导“有教无类”,号召大家都能从学习中感悟新知,成为老师授予他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二,孔子认为“为人师”要有两个条件。
一个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待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要用“小火慢炖”的方式来琢磨、品味,不能学完就弃之脑后,也不能单纯做传声筒,鹦鹉学舌搬告诉别人。自己吃不透的知识也无法真的教会别人。要用子贡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用颜回的“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用心揣摩、慢慢的体会,耐得住寂寞,参透悟到。尼采说,这个世界上一切好的东西,都是慢慢得到的,如果不是慢慢得到的,你就等于没有得到。这句话很好的解释来“温”这个字。
另一个是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目的是要改变旧知,获得新知。如果没有新的体悟,没有新的行动,就不算学到。学习一定要突破原有的认知区域,用新知启发行动,用实践改变人生。每天对自己的一天进行复盘,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改变旧有认知,有没有获得新的认知,每天精进一步,即使人生无法一帆风顺,也一定是昂扬向上的曲线。
所以孔子在提醒我们,不要把成为老师想的太复杂、太艰难,只要同时具备了学习的方法并达到学习的目标,就能称之为老师,就可以去传播知识、行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