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朋友圈就会开始转发BBC纪录片的真相,惊呼又“颠覆了自己对肥胖与减肥的认识”。
BBC真能搞事情:国外这个“轻断食减肥法”简直毁你三观,BBC纪录片直击BBC锻炼的真相:一周3分钟HIIT的减肥效果堪比慢跑3小时?关于BBC人体实验的解读:一本正经地讲了一堆正确的废话
呵呵。
这次,是易瘦体质。
“科学家”安排了拥有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易瘦体质”的10名志愿者,要求他们在4周内天天暴饮暴食,每天摄入5000大卡,是正常水平的两三倍。
易瘦体质,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结论就是,遗传。
片子一开始,就祭出了科学家Eric Ravussin的观点:大部分人的祖先都是“胖祖先”,所以遗传了“容易囤积脂肪”的基因。而少部分活下来的“瘦祖先”的后代,就是10位幸运的志愿者这样的人。
听起来很有道理嘛,这样就可以为“容易胖”找到原因了。其实,这种“肥胖遗传论”真的不堪一击。
其一,决定人类祖先能否幸存的关键因素真的是囤积脂肪的基因吗?
假设 “瘦祖先”的身手比“胖祖先”更敏捷,能不能让他们在获取食物的效率上更高?又假如,饥荒持续的时间超过1年,人类祖先无论是胖是瘦,都肯定要死。恐怕答案,只能去地狱里问阎罗王了。
其二,实验的设计本身就特别不靠谱。
既然易瘦体质跟基因有关系,为什么不从一个家族里选10个人,这样全部才能真正证明易瘦体质和遗传有关系。当然,这不可能。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如果我有所谓的“瘦祖先”,那么我弟、我爸、我大伯、我姑妈应该也是“易瘦体质”才对。可是,他们都发胖了。
所以,醒醒,撤下“遗传”的遮羞布吧。
实验过程,就是一个“喂猪”的过程。全部都要吃完,你说能不吓人嘛?
第一天。
小哥表示:吃这么多真心很难受,最后自己都吐了。
不过,既然收了钱,就“死了都要吃”,配合下镜头吧。
没错,国外大学的志愿者参加实验都是有津贴的,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谁愿意折腾自己啊?
不要说养尊处优的腐国人民了,你让非洲难民天天这么吃,还不能动,谁特么受得了啊?
一周以后,“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他们居然没怎么胖。(难道这不是早就知道的事情吗)
为了赢得“长得最胖”的桂冠(其实是为了钱吧),志愿者们拼了!
BBC就是喜欢扯来扯去。
“科学家”来到了幼儿园和小孩子们做游戏(又骗我说这是实验)。
难道,没想过其它可能性:不吃饼干的男孩,是因为讨厌吃饼干,或者家里就是做饼干的,甚至卖饼干的吗?
即使事实不是这样,这么“科学的”实验,最起码也要测试一下巧克力、糖果、棉花糖、葡萄干、辣条、小龙虾好吧。说不定,男孩就动心了。
何况妈妈都说了,不要随便吃大人给的东西。不在家里重复一次实验,又怎么说得过去?
哎,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啊!
不管事实是否如此,“科学家”一定要这么说就对啦!
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胃口大小与对美食欲望,在你小时候便被建立了起来”。至于怎么建立起来的,倒是说一说啊,妈蛋!
实话实说,我吃饱了之后还会对美食有胃口,但是实在吃不下了。如果我继续吃,可能就要肚子痛了。
然后,就很牵强附会了,说“易瘦体质”和小时候的行为模式(什么模式?)有关。然后,举了长大成人的志愿者例子。
真是绝佳的逻辑推理啊!
吃不胖的人没有食欲?WTF!
人的生活里除了吃,还有各种其它事情要做好吗?把这些人拉到矿洞里干一个月活,恐怕食欲要爆表。
每天疯狂进食,谁不会难受?猪也不行啊!大佬!
第三周, 隔壁老王似乎遥遥领先了。
“科学家”说,这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
(确实,所以才会配合你们演戏啊)
这些理论没啥问题,看看。
但是,不要跟我扯什么“小时候胖,长大以后胖的可能性也很大”的理论。这不是铁一般的事实嘛?!有多少人是小时候胖,突然在长大以前变瘦回去的?难道这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吗?生活习惯的改变,是突然的吗?
为了说服你,只好说志愿者们,小时候都是瘦的。
有关系吗?可能有点吧,不过我身边大多数小时候瘦的人,长大都胖得不行了。
知道你可能还不太相信,所以,四周过去了,志愿者们都没有胖噢!
还有,老王又赢了,他长的大部分是肌肉。这没毛病,谁说吃饭就一定长肥肉的啊?老王原来肯定营养不良,肉不够吃!又瞎扯什么基因啊?
最后,“科学家”还要继续打击你。
吃胖的志愿者们,一个月后又神奇地瘦回去了。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相反,你怎么努力减都不会瘦,难道“自己就是科学家口中命苦的那种人”吗?
根本不是这样的!这个所谓“极端的实验”,针对的是“病人”!这些人可能是体重200公斤、150公斤,可能是糖尿病或心脏病患者,根本不是你这样的普通人。
你瘦不下去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易瘦体质”,而是你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虽然整个纪录片漏洞百出,但有件事还是说得比较符合事实的,“因为这些人长期处于肥胖状态,所以身体会认为原来的体重才是最正确的。即使你短时间减去不少体重,但是大脑还是会努力把你带回原来的体重”。
减得慢才是真正的减得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