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
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
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
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
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
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
谁知荣与辱。
(1)这首诗写刚死人敛的情景,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
(2)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3)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4)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
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5)索:寻找。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赏析】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本诗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
在东晋的时候,能像陶渊明这样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这样的命题,是很可贵的。不像有些人炼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陶渊明意识到,人死后一了百了,再无知觉,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是非功过,荣辱得失,谁能评说!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
不如在世的时候多喝几杯酒。西晋时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陶渊明似有同感。
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
“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
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是其肺腑之言。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