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挽歌辞 其一

作者: 紫雁东来 | 来源:发表于2021-05-17 21:48 被阅读0次

[魏晋]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

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

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

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

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

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

谁知荣与辱。

(1)这首诗写刚死人敛的情景,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

(2)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3)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4)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

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5)索:寻找。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赏析】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本诗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

在东晋的时候,能像陶渊明这样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这样的命题,是很可贵的。不像有些人炼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陶渊明意识到,人死后一了百了,再无知觉,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是非功过,荣辱得失,谁能评说!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

不如在世的时候多喝几杯酒。西晋时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陶渊明似有同感。

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

“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

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是其肺腑之言。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

相关文章

  • 拟挽歌辞 其一

    [魏晋]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 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 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 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 ...

  • 《拟挽歌辞》其三

    晋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 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 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 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

  • 拟挽歌辞三首

    魏晋: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 拟挽歌辞三首

    出自晋•陶渊明。 诗文如下: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

  • 拟挽歌辞三首 陶渊明

    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

  • 人生需要时时回望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陶渊明《拟挽歌辞》 昨晚婆婆打来电话说...

  • 江湖之远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九月廿二,先生行矣。他...

  • 清明念英雄

    拟挽歌辞 ————(晋)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

  • 拾得

    “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 魏晋·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 几棵没爹没娘的杨树,一早没心没肺地驻足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陶渊明 《拟挽歌辞 其三》 上班公交,一路闭目养神。到站下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拟挽歌辞 其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ss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