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82年生的金智英》时就想写这篇文章,但那天太晚了,敌不过睡意,有些事总是这样,一旦耽搁,再提笔已是多天之后了。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激动,却记忆犹新,我依然可以延续记忆的痕迹,将这篇文字分享出来。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本很优秀的小说。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因为没有看过,这里不作评价,但豆瓣的评分很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剧情是围绕着金智英从学生时代走向职场再到成为家庭主妇来写的,我觉得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其朴实无华的,像白开水一样的语言,但全篇弥漫的压抑、绝望感却因为这种冷静克制的写法显得无比真实,就像纪录片的特写镜头,将金智英的处境清晰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是很难得的,书中描绘的金智英,没有光鲜亮丽的主角光环,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人遭受的琐碎、烟尘,你很容易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样的“金智英们”,甚至在金智英的身上看到自己。
这种类似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手法,能够让本书呈现出一种纪录片的质感,至少让我感觉不像在读一本小说,更像在看一本纪实文学,使我感觉确有这样一位被社会荼毒的女性存在,并对她的遭遇感到痛惜。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刺痛社会的神经,显然《82年生的金智英》做到了这一点。小说出版和电影上映后,在韩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韩国广大男性在互联网上展开铺天盖地的谩骂和指责,甚至因为一些女星表达了对该书本、电影的喜爱,就对其围攻谩骂、焚烧女星照片以泄愤,可见韩国社会对女性的深入骨髓的歧视与偏见。
可惜的是,这种偏见不仅限于韩国,我们也有。
杨笠可谓脱口秀界的女性先锋。她以女性视角展开的犀利言辞,原本只为节目效果,博大家一乐。但偏偏有些朋友内心脆弱,接受不了这种程度的“冒犯”,愤起举报杨笠,原因竟然是:演出内容涉及性别歧视……
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这种性别对抗是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女性成为家庭的牺牲品。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社会鉴别胎儿性别与将女婴堕胎的情况数不胜数,当第三胎仍是女婴时,金智英的妈妈独自一人前往医院把孩子拿掉了,可身边却没有一个安慰她的家人。正如书中说的那样,“虽然这一切都不是母亲的选择,却得由她全权负责。”
我由此想到我的母亲。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却像一个寄宿在原生家庭中的“外人”,而仅比她小三岁的弟弟却被父母捧在手心——相信你们身边也存在类似情况,尤其在过去,那些特别注重宗法制度的老人,“重男轻女”思想更是根深蒂固,没有人在意女性的感受,弟弟永远是对的,姐姐就得照顾弟弟,何其霸道荒谬!
今年热议的电影《我的姐姐》对这个问题就展开了深刻的探讨。父母不幸身亡,给女主留下年仅6岁的弟弟。在局外人眼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安然有扶养弟弟的义务,当姐姐宣布不愿意养弟弟时,她瞬间成了众人谩骂与鄙视的对象,连本应该理解她的姑妈也指责她。而安然绝望痛苦地吼道:“我爸妈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明明做错事情的不是我,这个事情到底要怎么算?”
是啊,这个事情到底要怎么算?
女性承担着哺育后代的任务,为家庭付出得很多,却要被婆家苛责,被丈夫忽视,被职场歧视。单拿做家务一事来讲,丈夫会用“我有帮你做家务,我有帮你照顾小孩”来捍卫自己的立场,但是这些事原本就是家庭事务,为什么要用“帮你”二字?难道不应该由夫妻共同抚养孩子吗?
女性的力量当被看见。
很喜欢央视主持人海霞在妇女节的发声: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阅读《82年生的金智英》,先去感受、理解这个问题,逐次消除内心的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