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之柔

作者: 白素贞贞 | 来源:发表于2019-08-11 11:42 被阅读0次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 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字中含一 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 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 “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一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 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的“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因为没有一种固定 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 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 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

此文摘自2017申论国考卷

相关文章

  • 儒之柔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

  • 儒之柔——来自摘抄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

  • 儒的前提是術士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術士,才稱儒。”《周禮·太宰》:“儒,以道得民。通天地,以道得民。”在術之上,...

  • 谈谈对儒道佛三家慈厚、慈柔、慈悲的认识。

    构成儒、道、佛三家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儒之慈厚、道之慈柔、佛之慈悲。传统文化都是关注心性、人性、生命情感几个纬度的。...

  • 儒法论

    千古治道所重者,惟儒与法。乱世重法,治世重儒。凡治安之道,儒重则柔,法重则刚,柔则难立,刚则易折。故治国之道,杂用...

  • 韩非子--第50篇 显学

    原文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

  • 论语新视界170|“儒服”或者“君子服”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这说明,在孔...

  • 韩非.显学

    【原文】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

  • 汉服形制——儒服

    儒服是中国古代儒士所穿的服饰,峨冠博带,风度翩翩。 ①《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讲儒...

  • 学习《论语》(134)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成为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 这里的儒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之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ij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