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
《活着》是我第一本看哭了的书。文中的主人公福贵早期是地主的儿子,他游手好闲沾上赌博,最终家里所有的财产全部败光,一无所有的他带着年迈的父母,女儿凤霞,怀着孕的妻子家珍搬离老宅开始一贫如洗的生活。父亲因承受不住打击不久离开人世,母亲也因日夜操劳病倒,福贵出去抓药时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两年过去差点死在战场,幸好解放军救福贵才如愿以偿回到老家,这时家已是物是人非,母亲早已去世,家里全靠家珍一人支撑,女儿凤霞之前发烧而成了聋哑人,但无论怎样一家人团聚了。
原以为幸福的生活即将开始,没想到是悲剧的开始,家珍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接着是儿子有庆救人献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难产去世,儿女的离去使得已是病入膏肓的家珍再也支撑住也去世了,后又是女婿被石头砸死了。外孙苦根也吃豆子时撑死了;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和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同样,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位“福贵”,不同的是,他最终自杀了。和福贵一样,命运坎坷,他风雨飘摇的一生,简直能写一本厚厚的书。他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村里人一直叫他“哑巴”,不过他是一个哑巴。
哑巴死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避免。但哑巴却不是自然的生老病死。他自己喝了老鼠药去世的。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绝望,让他这样七八十岁的老人如此想不开。他自杀并非是家境所困,也并非是疾病。可他还是自杀了。他是一个苦命的人,一生经历坎坷。可能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他吧。
听村里的老人说,哑巴原来并不哑,是后来哑的。
哑巴的母亲嫁给他的父亲生下了他之后,就跟人跑了,因为太穷了。小小的哑巴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就没见过母亲。母亲跑了之后,幼年的他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后来不知道在哪又娶了个老婆——后妈。
俗话说,马蜂的尾巴,后娘的心。这后妈心狠手辣,颇有手段。把家里都收拾得服服帖帖,镇得住老公,自然也震得住小孩子。她看不上上任留下来的这个儿子,整天非打即骂,不给饭吃,让孩子住西房(方言,类似于柴棚),西房是个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小的哑巴吃得少但啥都干,喂牛,放羊,种地,割草……在长个子的时候吃不饱,经常干活时就饿的晕倒,也许是营养不良,他个子一直是小小的。村子里有些好心人看见孩子可怜,有的时候会给他些吃的,孩子偷偷的狼吞虎咽地吃完。不只是因为饿,还怕被人看见。哑巴怕他后娘知道后,会变本加厉骂他,甚至连村子里的人也一起骂。骂的内容无非是说别人挑唆他们母子关系,看不得他们母子关系好,好像自己不给孩子吃饱饭似的。人有时就这样,明明大家都知道,还掩耳盗铃。
那么哑巴他爹呢?不管吗?确实不管,他是个妻管严,惧内。要知道男人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样。世界上最大的风不是龙卷风,台风,而是枕边风。他爸孩子老婆热炕头,有老婆抱,老婆又生了好几个孩子,根本不管这个留下来的孩子的死活。而且他一直视这个孩子为祸害,把他母亲离开的气也出在他身上。哪天心情不好的话,抓过这个看着碍眼没人疼的孩子踹两脚,出出气,也是顺畅的。人性啊,有时就是经不起考验,他才不管你是不是有血缘关系。要不怎么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爸”呢?
哑巴在后母的虐待和父亲排挤夹缝里生存,中间的苦和累无处诉说,令人唏嘘。
在哑巴七八岁时候就开始去村里老井挑水,把家里的大水翁灌得满满的才可以,无论冬夏秋冬都是他干这活。没在山村生活过的人可能不知道翁是什么样,就是年纪小点的八零后也未必知道是什幺样子的。翁是水缸,一翁水大概有几顿重,得用扁担一桶桶地打,得打七八次。而且山路崎岖不平,哑巴还吃不饱饭,可想有多困难。村里的井,边缘是水泥砌的,打水免不了洒在周围,冬天结了冰,冰把整个井台变成了滑不醋溜的冰褶子,不要说站在上面用扁担勾着水桶打水,光是站在那里就站不稳。可能是哑巴没吃饭饿恶的不行,打水时突然眼前一黑,滑了下,掉了下去(井水大概两米),掉下去的时候手里抓着扁担,卡在井延边上,哑巴抱着扁担不松手。半身泡在冰水水里面,大声呼救。
这孩子命大,后来有打水的人发现了掉进井去的哑巴,把他拉了上来。掉进井里面大难不死的哑巴虽然又惊又吓,被冻得重感冒,哑巴命大,熬吧熬吧居然好了,然后接着当个乖孩子给家里干活扛苦力当出气筒。
哑巴其实也身体虚弱,小时候一直免不了生病,但家人也不给治,风里雨里,在那小破西房里,有好几次就差点被扔出去。天可怜见,哑巴居然一次次地活了下来。
十岁那年,哑巴得了场大病,幸运的是,活下来了,不幸的是,因为没有治,说不了话了,从此大家就叫他哑巴了。哑巴说不了话,别人听不懂,哑巴就只能吱吱呀呀,手舞足蹈比划,后来后妈嫌弃时,就拿棍子打,哑巴出不了声,只能忍受。就这样,各种波折各种闹腾,哑巴还是大难不死地长大了。
十五岁那年,哑巴和村里一个人跑去太原火车站,在火车站捡破烂,夜里露宿街头,有时候也去工地干活,但是工钱只拿别人一半或者只管饭钱就行。
哑巴没上过学,却写的一手好字,也不知道在哪学的,有一次给人干活时,在工地上,包工头看他肯吃苦,字写的好,还有眼力见儿,看他实在可怜,于是安排他去管账,还教他学开车,巧的是,工头和哑巴是一个地方的,所以在哑巴干完活后把哑巴介绍给县里一家化肥厂。后来,哑巴因为肯吃苦,成了正式工,拿工资,过上了还算不错的好日子,有了工资,这下不着那家人的厌恶了,哑巴也不记仇,总是三天两头给那家人买这买那,还把工资给家人,工资也多半流入那家人口袋。(宗法观念很重,不管父母怎么样,如果不孝顺,会被人戳脊梁骨)
就这样,哑巴有工作了,还学的一手技术,在厂里也能干,有好几次升迁机会,但哑巴不去,只拿钱,有人说哑巴专钱眼里了,其实哑巴很老实,因为干得好拿钱,但是升迁既能拿权也能拿钱,而哑巴也知道,但选择时只选前者。
哑巴一直是光棍,30多,40了还没成家,一直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热心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大龄姑娘,两个人见面之后,彼此登对,你不嫌弃我我不嫌弃你,也算情投意合就成婚了。
成婚之后钱款后妈还是把持不放,明里暗里填补自己的亲生儿女们了,哑巴的媳妇就愤愤不平,可根本斗不过婆婆,只能背地里生气,跟老公吵架,而哑巴因为说不了话,但也不生气,一直让着媳妇。但是媳妇有时也不罢休,把对婆婆的气都出在哑巴身上,有时也是拳打脚踢的。
后来怀上了孩子,两个人特别开心,生活终于有了盼头。 但没想到,孩子6岁那年,放学后贪玩,被人贩子拐走了,丢了孩子的哑巴发疯似的找了几年也没找到,因为不会说话,受了不少委屈,一点积蓄钱还被人骗光了。后来也没怀上孩子。老来丧子的哑巴深受打击,整个人像被抽调了精气神,越发直不起腰来,越发地苍老,还没到退休的年纪就已经白发苍苍牙齿掉光了。
捱到了退休的年纪,回到村里,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吗?没有。他的媳妇儿,跟不少的中国家庭妇女很像,没什么能耐,还要使劲儿指挥,还要当家做主,还要对以前所受的苦一点儿都不能忘,动不动就拿出来说事儿。媳妇她就是个没什么能耐的家庭妇女,做活儿也不太行,脾气也不太好,还是一个爱生闷气的主儿,认死理儿,生起气来没完没了。一件小事儿吵架的话,如果不解开这个结,他媳妇能半个月不理一下人,如果解开了结儿媳妇也要不停地絮叨,直到下次打架。
也许是没有孩子的缘故,回到村里后,哑巴对小孩子很好,逗小孩子完,给小孩子买吃的,教孩子们写字,那是哑巴最开心的一段时间了。退休后的生活其实也很无聊,哑巴迷上了下象棋,和许多老头在一起,哑巴下象棋很厉害,几乎没人下得过他,老年人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虽然都耳聋眼花,晒着太阳,你一言我一语的聊聊曾经的往事,想一想生活中曾经也有那么亮色的时光,哑巴也静静的听着,这是哑巴最开心的日子。
他的妻子很不高兴他下棋,虽然哑巴下棋也不多,但是出去玩的时候,就不能做家里的活了,妻子看他在家里不做活就生气,生气起来,十天半个月地来回絮叨他,跟他找别扭,或者提陈年往事,说自己如何受婆婆压迫,提自己咋这么命苦,没人疼,嫁给个哑巴。吃了一辈子苦。就这样,也许哑巴久了烦了,忽然有一天哑巴悲从中来,一时想不开,去放杂物的房子找了老鼠药,就喝了下去。
后来,哑巴他媳妇后悔不已。此刻,她忽然业想明白了,觉得其实老伴去下棋也没啥,自己这样唠叨下去,他死了,这损失太大了! 他死了,自己更孤单了,想唠叨也没人听了。如果他还活着,爱下棋就去玩吧,何况老伴老伴老来是伴儿,两个人年轻时候没过过好日子,现在年老了,日子好些了,为啥自己没想明白呢?两个人能守在一起也是好的啊。
哑巴死了, 他是现实中的福贵,但是,现实往往比小说残酷,福贵还活着,他自杀了,也许死亡对他来说是种解脱。小时候,哑巴受过那么多的折磨,他挺了过来;年轻时,也挺过来了,中年时,儿子被拐走,在煎熬中也挺了过来;可到了退休,领着退休金,到了好日子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想不开,这样撒手而去。可能人是越老越脆弱吧,有时候人这一辈子,到平安处,该看风景的时候,却没能度过。
网友评论